熊丙奇:
南科大有三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逐渐纳入我们传统的计划体制;第二种是南科大办学模式,政府允许它去探索;第三种是它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探索,得到国家的支持。南科大是不是有可能走第二条道路,最后逐渐地走上第三条道路,取决于深圳市政府。深圳如果决定让南科大真正探索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给予他们大力的财政和用人权的自主权,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
主持人:
王教授我们可以看到,南科大的改革和治校的思路,可以说处处都是符合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但是在改革现实的道路中,却似乎哪儿都走不通,什么原因呢?
王锡锌:
其实我觉得最核心的依然是体现出了一种改革的悖论,因为改革要做的是非常具体的,我们的一个中长期的规划纲要,可能是比较抽象的,因此会与规划相一致的东西,可能正好与现在管理的体制是有矛盾的。比如管理的体制是很具体,比如学生要不要参加高考才能进入学校,如果不参加高考,可能将来国家没有办法给你发学位,这些都是现有的管理每天要做的,非常具体。而改革会涉及这一具体的问题。我觉得在依法和创新这两者方面,不能够简单地说依法就否定了创新,要不然的话,改革的试验田就无法试验了,所以在这里,关键是要找到过河的石头,不能说别人已经过去了,你还在那儿假装摸石头,那就麻烦了。
主持人:
但是南科大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是得到上级的支持,否则不可能走到今天,那上级还能继续支持它走向哪里?就像刚才熊丙奇先生指出三条路,你觉得这三条路,哪一条路是可行的?
王锡锌:
我觉得南科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应该说有教育部的,有地方的支持,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我觉得当然不行。当然还有学生的支持,那些学生真正的去了,来支持这样一个教育的改革。对于南科大来说,它今天依然是有希望的,而且我觉得必须要让这种希望变成现实。因为学生在那里已经支持了,有一些人已经来了,政府也已经在支持了。那么现在它的出路,其实就是按照我们中长期的这种规划纲要的要求,真正地将学校的自主权落实,这种自主权的落实,既符合规划的这种要求,也符合我们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主持人:
您看刚才我们说到,在今年的高考中,集中体现出来有些孩子一个是放弃高考,一方面是要出国了,我不想在这儿读,另一方面有些孩子我进不去,因为我没有这个条件。现在南科大实际上闯出了一条路,让这些孩子能够主动吸引到它这里来,您现在觉得45名孩子的现状,能不能成为更多孩子的未来?
王锡锌:
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因为从我们过去的这种高等教育来说,当然最主要的是学历,比如说因为学历,大家可能一定要进入这种教育,学历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孩子的评价,对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除了行政的方式评价,最后肯定要回归到市场,要回归到社会。南科大这种模式,假设按照现在这种做法,学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它其实是要担风险的,它其实是要面对未来竞争的。这些孩子他们这么做,也是要对未来承担那种风险。那么怎么办?最后是靠社会,靠市场来做一个评价,假如这个评价表明,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可以被接受的,其实它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1+1》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