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一到周五,夏虹要去公司上班。
生活,还很贫寒,小屋内常年没有光线,但里里外外收拾得清爽。每个清晨醒来,杜海龙都喜欢在忙碌中窥看夏虹用那双脚夹着眉笔画眉,然后是化妆,梳长长的黑发。
那双脚能做双手所做的任何事,切菜、烹饪、收拾房间,也能做很多人不能做的,比如绘画、刺绣、剪纸……
2006年,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大学毕业、文艺帅气的杜海龙在电视上看到了夏虹的事迹,随后在网上发布寻找无臂女的信息,追求夏虹至两人相爱结婚。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个7岁的儿子。
“这些年走过,是怎样的滋味?”我问杜海龙。“我一直认为,最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是什么让你选择她?”“一般人都会想到娶一个残疾人日子可能会难一些,毕竟承担的东西要多,生活上的物质上的。我也想过,但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喜欢她,我内心接受这些困难,我很平静。”“她使你快乐?”“她给我带来的快乐其实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我们有基本一致的观念、想法或者是行为方式,这些让我们的生活很默契。”
《杜尚访谈录》译者王瑞芸说过一句话:“实际情形是,知道这个世界‘本来样子’的人非常少……”
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温暖……体味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生命体验……说到底,生活是由这些微小的、转瞬即逝的东西组成的……
他们,是生活的在场者。
当初,杜海龙把夏虹带到母亲面前,杜母面对没有胳膊的夏虹,一时放声大哭……作为一个女人,当她看见另一个女人那双脚能做所有生活上的事时,历经风霜的老人接纳了这个女人做她的儿媳。
7岁失去双臂后,夏虹曾一度连走路都不会了,人生所有的事情都要重来……再次重来的生命体悟,在转过身面对自己时,看清了那个叫生命的东西。
陈景波说,夏虹身上体现着杜海龙的美。海龙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回家做家务,照顾夏虹……这种情感是“志向”的契合。
双休日,是夏虹做公益的日子。2010年,她开始义务教聋哑人学习平面设计。最开始,来了两个哑巴男人,后来十几个,三十几个……上课,是那双脚在电脑上绘图,一种无声,温暖另一个沉默的群体。
隔周,夏虹要去孤儿院教孩子们学剪纸。孤儿院里有个小男孩,后来夏虹知道他13岁了。那天,夏虹刚一进院,小男孩就跌撞着跑来,流着口水跟她拥抱,并告诉夏虹手坏了。夏虹蹲下来用嘴吹着他的小手……
课堂上,夏虹用脚剪出一张张漂亮的剪纸,孤儿们欢叫着围向她……孤儿院的负责人是个中年男子,他常常看着这个场景掉泪——
“听说夏虹组织了一个公益团队?”我问杜海龙。“她现在和另外几个人做了一个团队,初步运作一些活动。”“你觉得做公益的意义在哪?”“公益的意义其实不是扶危济困,而是宣传社会责任感,重视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夏虹曾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男子打来的,很诚恳,也表现出了“良知”。他说:“夏虹,别那样坚持了。我这两年只是利用你的名字,把那些剪纸贴上‘夏虹’的标签,我就早有车有房了。”
夏虹已成“夏虹现象”。十几年前开始至今,全国百余家各大媒体从未间断报道,国内外领导人接见、社会各界都在讲述她的故事,但她始终平常而光亮。
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积极有序地生活,并且自主决定个体命运,这就关乎个人如何面对他人、自我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