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乌蒙山深处的科学发展“试验田”

2012-10-26 10:51:10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这对毕节试验区产生了直接的积极作用,为其‘三大主题’的确立和实践,提供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和‘认识基础’。”毕节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谭齐贤认为。

这更是意义深远的试验——20多年前的中国,把贫困地区的贫困、生态、人口问题统筹考虑,制定完整的治理方案并在大范围实施,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具有“开创性意义”。

忽如一夜春风来。毕节这片贫瘠的土地,在激荡澎湃的改革试验大潮中渐渐焕发生机。

发展新路:不懈探索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科学发展观作出较早的探路和实践

随着试验区的成立,海雀村悄悄发生着变化。

两位技术员来到村里,在和村民们反复商量后,开出“药方”:改造山田,更新品种,提高单产,解决吃饭难;植树造林,保土养肥,发展畜牧,解决没钱花的问题。

“那时天不亮就出门,带领大家种树,一直干到月亮升起才歇工。”文朝荣说。

整整3年,一棵一棵地种,一天一天地种。昔日光秃秃的30多个山头,硬是栽满了华山松。

今天的海雀,经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开发扶贫,曾在极贫怪圈中苦苦挣扎的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680元;草房和杈杈房变成了白墙青瓦、干净整洁的黔西北民居;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70%,走进村子,如同走进“天然氧吧”。

“换了人间”的海雀,折射的正是发展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

“与当时中国已经启动的其他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毕节市委书记张吉勇认为,这种试验的指向,是将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共同推进,使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

在人与自然关系已经极度紧张的毕节,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和改善生态,“两难”更加凸显。破解它,需要勇气和坚韧,更需要新的举措。

“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从空中到地上,从山上到庭院,毕节人摸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他们亲切地称为“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只是一个缩影。面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考题,毕节的探索和创新不断涌现。

这是我国多党合作、持续参与支持贫困地区的探索之举--毕节试验区成立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不到10年,国家尚不具备开发西部的条件,试验区紧紧依靠毕节和贵州,显然缺乏充足的自我启动和自我发展能力。贵州省委独闯新路,在京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投入毕节试验,于1989年9月成立“支援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顾问组”。试验区成立伊始,中央智力支边领导小组就选派5位专家帮助制定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和5个配套子规划。此后,试验区五年规划等所有中长期发展规划,都由专家顾问组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保证了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支援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顾问组”总顾问。多年来,包括他在内的多位专家每年都要去毕节好几次,和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直通车”般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

“他们不是泛泛地帮扶,而是出思路、跑联络、搞协调。”谭齐贤说。

“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24年来,以五大“同心工程”为载体,各民主党派干部、专家走遍了毕节的山山水水,在这片智力、财富“干涸”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不是一般意义的‘扶贫’,而是体现了‘合作共建’的特征,成为推动试验区实践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曾任毕节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的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愿学认为。

乌蒙山深处的科学发展“试验田”

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太来乡芭蕉村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中新建的民房(欧东衢 摄)

这是敢为人先的改革和创新——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率先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共识早了4年;率先探索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率先提出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率先提出退耕还林,比国家开展退耕还林试点早了14年;率先提出开发扶贫,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早了6年,比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早了13年;率先提出贫困地区更要发展职业教育,尽快提升人口素质……

24年,试验区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开发扶贫成绩显著,生态建设大步跨越,人口计生进展良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这片曾经让人绝望的土地,已经逐步摆脱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泥沼”。

24年,在坚持不懈的改革探索中,试验区闯出了凸显科学发展主题的“毕节之路”:“开发扶贫”突出以智力支持为主导,不断提升试验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口控制”强调数量控制与质量提升的统一,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验区是一块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吴愿学认为,毕节试验区是指向未来的,要探索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它承担着沉甸甸的使命。

精彩热图

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巴西女孩将初夜卖给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