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陕西省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向媒体通报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情况。
蒋惠莉介绍说,为了庆祝6月9日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宣传,陕西省将在“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主要活动有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艺晚会《水韵山魂 美在陕南》;命名公布新评审的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1人和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27个;省文化厅与省教育厅共同命名公布一批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出版发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陕南羌族》。此外,各市也将开展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近年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的进展。名录体系建设与传承机制不断完善,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目前陕西有国家级62项,省级435项,市级956项、县级2292项。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8人,其中49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2008年起,每年由省财政给每个省级传承人补助4000元用于传习活动,同时,施行了对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制度。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得到有序推进。2012年4月13日,文化部批准我省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月25日,文化部与陕西省政府在西安举行了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大会。
保护途径和科学保护工作方面,省级以上项目均制订了保护规划,严格落实保护责任,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作用。及时总结推广了如安塞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的“四进课堂”经验。注重引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先后支持民营企业家建设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唐西市、汉中陕南民俗博物院、洛川民俗博物馆等。2012年 6月,省文化厅命名了“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等25个单位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并通过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系统介绍了陕西省“非遗”项目普查保护成果和取得的经验。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与举措有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大力推进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多样化的科学保护方式。加强传承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发挥基础教育功能,推进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加大经费投入,科学提供服务保障。
来源: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记者 张锁峰)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