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有盒饭吃已经不错了
参会学者
高高举起手之后得不到话筒,多伦多大学一名教授显得有些失落,他干脆站着听完了回答,直到话筒传到自己手里。会场上,很多高校和研究所里的教授都成了认真的学生,时常可以看到他们拿着笔和本子抄抄记记,对着日程赶下一个会场。
在国外待了8年的程国胜把成都列为心目中最好的会展地点之一,甚至超过北京上海。程国胜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被列入中科院百人计划。程国胜说,自己基本上每天都会接到会议邀请,但每年参加的也就是三四个。“如果受到邀请就去参加,那我就什么事都不必干了。”程国胜说,“我参会考虑的是学术水平,而不是接待条件。”程国胜认为,花钱很正常,会务组能够提供中午的盒饭已经非常不错了,很多大会连午饭都不提供。程国胜惟一抱怨的是,650美金的注册金对于国内学者来说还是太高了,他希望适当给国内学者一些优惠,多参加这种国际大会。
来自南京的一姓袁的教授称,这是自己有史以来花钱最多的一次大会,整个下来大概要一万多元。但他仍觉得物有所值。“国内很多会只为赚钱,一点用都没有。”袁教授怒斥这些会议为“垃圾会议”,“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术会议都选择在名胜古迹地开,说白了就是去玩。”
而成都商报记者从会务组获悉,本次大会只有不到300人参加大会组织的一日游,多为参会者的陪伴人员。设在会场大厅的旅行社接待处,更是鲜有人问津。采访中,几乎所有参会者都给予此次大会颇高赞誉,认为无论是其学术水准还是组织运作都值得称道。
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历时八年筹备 首次落户中国
这是全球生物材料领域层次最高的综合性会议创办32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大会历时八年筹备,由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和成都市政府承办。大会首次落户中国标志着中国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已进入世界前列,而此次选择在成都举办不仅是由于成都近年来承办了多项世界级国际会议,具有成熟办会经验,也因为该市已成为国际生物材料研究开发与学术交流的重要中心之一。
组委会:专业学术大会不赚钱
“这里除了一本会议手册、笔、记录纸、代表证外,没任何多余东西。”负责此次会务工作的川大教授蒋青指着参会资料袋说,组委会仅为不到30人提供了往返机票或住宿,大多是受邀参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其余的参会者除自行解决机票、酒店外,还需缴纳350到1250美金的注册费。此外,欢迎酒会也非常简单,没主持人,没仪式,只为给大家一个自由交流的环节。
“这次会议不赚钱。”蒋青说,虽然大会最后决算还没出来,但预计支出将超过1千万元,而这次专业性的学术大会的注册费收入还不到1千万。
《生活大爆炸》成都上演
酒吧茶楼全冒专业英语
参会学生
第四军医大博士生卢永波端着酒杯,坐在导师身边,努力从满屋英文里,辨识世界各地的不同口音,周围不断冒出“纳米科技”、“生物活性”、“组织再生”这样的英文单词。这并不是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情节,而是这几晚来在新会展中心附近的酒吧、茶楼中上演的真实场景。
早在2009年,卢永波就决定参加这次会议,“3年前,研究中心组织了20多名人员,去参加国内组织的生物材料大会,目的就是为了给这次大会‘练兵’”。为了15分钟的发言,卢永波做了精心准备:“为了不超时,必须不断地去修改内容。”
6月2日作完报告后,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同,美国斯蒂文森学院的一名教授在现场向卢永波提问。卢永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我没有回答好。”下来之后,两人又讨论了十几分钟。
难得有机会与国际顶级专家交流,卢永波也带着自己的问题过来。昨天中午他遇见了一名学者,正好是自己同学所研究领域的专家。他马上给身在西安的同学打电话,问是否需要帮忙提问。不一会儿,卢永波就在邮箱中收到了满满1页纸的问题清单。
“请等我15分钟,让我把这场报告听完。”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卢永波时,他提出的要求。他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日程,没有观光、没有购物,自6月1日飞抵成都,他惟一的活动地点就是会场所在的新会展中心。卢永波算过,一天下来,自己至少要听20多场报告。
“自掏腰包、千里迢迢而来是为什么?主要还是为了交流。”卢永波说,“展示自己的成果,接受提问和质疑,都是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
今天晚上,卢永波将连夜飞回西安。“没有计划旅游的时间,回去以后我们研究中心的其他成员,还等着听我讲会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