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生乳标准是否过低引争论 支持者否认危害安全
2011-06-27 09:03:40      来源:京华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修改前的标准很难达到。是这样吗?

王丁棉:不是很难的事。比如说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50万以下。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以散养为主的格局,而散养的卫生条件差,保障不了菌落总数达到高标准。但事实上,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奶在刚离开牛的乳房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最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牛奶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奶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摄氏度(没用低温抑制细菌繁殖)。再有就是装牛奶的桶、运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彻底。这都不涉及什么高级的技术。

京华时报:既然之前的标准不难达到,为什么还要修改?

王丁棉: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有些消费者可能不太清楚,市场上销售的液态牛奶主要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5℃-152℃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保质期半年左右,可常温存放;75℃到85℃缓慢加热杀菌的称为“巴氏奶”,以酸奶为代表,需低温储藏,保质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论上来说,巴氏奶的营养比常温奶要高。因为杀菌温度过高时,菌类被杀死,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

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至每毫升200万个,用这样的牛奶做巴氏奶,不但风味、营养受到影响,还会引发一些不确定的食品安全因素,但这对于超高温加工的常温奶倒是影响不大。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大企业也希望降低标准,因为低标准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温奶的大企业收购。这种市场竞争根本不用价格战来打你,从奶源就把你断了。这也导致巴氏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不到20%。在发达国家,常温奶被称为罐头牛奶,很少有人喝。

京华时报:除上述分析外,你还有别的依据证明大企业绑架了乳业标准吗?

王丁棉:标准讨论期间,我们一直反对降低标准,只是反对无效。地方奶协和专家提的20条意见,基本没有被采纳。你想想,制定乳业标准,行业内引发争议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和结果,那就不正常了。很显然,有大企业在背后控制这个标准的出台。

京华时报: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提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内在的原因在于,我们将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农户因不能达标,才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质含量。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王丁棉:我觉得他是不了解情况,冤枉奶农。三聚氰胺的使用,是因为部分收奶站和个别奶农人为造假,在牛奶里加了水使指标都降低了,这才去使用三聚氰胺,并不是农民本身养的奶牛产奶达不到标准。还有一个原因是抢奶源,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去造假。

京华时报:该协会的秘书长提出,中国奶业发展现状由国情决定,执行更高标准将导致奶农倒奶,甚至杀牛。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王丁棉: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原来执行了25年的那个标准并不是很高,属于中间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并不过分。

以前的25年里,奶农从没有因为标准问题倒奶、杀牛。目前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卖不出去,鲜奶收购价压低到了奶农无力支付饲养成本。当然,这里面还有行业整顿的因素,小规模企业被停产,周边奶农卖牛奶受影响,因此杀牛、倒奶,这和指标高没关系。我认为,降低乳业标准的结果才是奶贱伤农,低标准只能卖低价钱,没有办法让奶农用优质奶源赚到更多的钱,也没有办法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乳业新国标的争论,其实是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因为南方的巴氏奶企业打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企业。是这样吗?

王丁棉:两大阵营的斗争确实存在,巴氏奶处于弱势地位,常温奶则占上风,且步步紧逼、气势凌人。

你刚才说的质疑,我了解到蒙牛、伊利的高层也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南方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巴氏奶,斗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不服气。

京华时报:这次炮轰新国标,是给巴氏奶阵营代言么?

王丁棉:不是。但我赞同巴氏奶的阵营,因为他们的观点、利益与我的相符合。我做巴氏奶的研究有13年,写过四五十篇关于巴氏奶的论文。但我不在他们的阵营,不是他们的代言人,更不是某个企业的代言人,也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一分钱。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也是对中国实现低碳环保负责任。同时,我也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利益的取得权,本身我就是一个消费者。

京华时报:你觉得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奶制品企业共赢的局面?

王丁棉:达成共识会很难很难,除非蒙牛、伊利两个大企业主动放弃常温奶,但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把常温奶作为占有市场的主要手段,会轻易放弃么?不可能。除非由国家出面,用政策限制他们,用很高的税收来限制他们,并奖励巴氏奶企业发展。但目前来看,巴氏奶和常温奶,在中国会永远存在,会永远斗下去。

京华时报: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王丁棉:第一,乳业标准要恢复到原来;第二,消费者应将消费选择放在巴氏奶;第三,企业要真正遵守行业规则,包括奶农生产者、乳品加工者,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关键词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演变

1986年颁布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规定,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每毫升低于50万个,二级每毫升低于100万个,三级每毫升低于200万个,四级每毫升低于4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95克。

2010年6月公布的新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比原来标准降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为每100克3.0克以上。菌落总数普遍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标准最高的为美国,每毫升10万个以下。

近日,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高工孟瑾透露,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邓京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广播网等主要网站纷纷开设专题网页,举办系列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网民积极响应,踊跃跟帖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感悟之怀。网上舆论呈现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整体态势。>> 详细
点击排行
  全面部署 多措并举 加强高校招生录取管理
人民日报:中国为什么组建网络蓝军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