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藏铭”解下西洋之谜
首次出海时间是个谜
郑和首次下西洋可能是1403年
1399年,29岁的洪保在靖难之役中成为功臣,被授予内承运库副使一职。在寿藏铭中,洪保引为自豪者唯有奉使西域和西洋二事,它们占据了铭文的最核心内容,这两件大事尤其是下西洋在洪保心目中之地位可见一斑。寿藏铭明确写道,洪保“航海七度西洋”,但具体所载只有两次,一次是永乐元年(1403年),洪保33岁,一次是宣德五年(1430年)。
“过去学界普遍认为,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奉命下西洋,而寿藏铭证明永乐元年可能就开始下西洋了。”按照寿藏铭记载,洪保此时还只是使团的副使,那么正使究竟是谁?王志高认为,一种可能是尹庆,另一种可能就是郑和。史料证明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曾出使暹罗等国,从《敕封天后志》记载看出,出使暹罗和下西洋是一回事。“考虑到此后下西洋洪保多与郑和同行的记录,我们进而认为寿藏铭所载的这次下西洋的正使太监也有可能就是郑和。”
宝船到底多大是个谜
确有2万吨巨型宝船叫大福号
王志高说,寿藏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下西洋所涉船号及巨舶体量。明代人亲历者所记,郑和下西洋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本来有关郑和宝船的大小没有疑问。但因1937年南京发现的静海寺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因此,少数专家对宝船尺度大小持有疑义,认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或认为大号宝船虽然存在,但只是供明成祖检阅的“摆设”,并没有真正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