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
![]() |
![]() |
山东 > 故事山东
![]() |
曲东涛谈世博山东馆主题的确定、演绎与传承 2010-08-03 11:47
从“三个互动”到“后世博” 全力传承主题 曲东涛说,山东人的责任感都很强,世博会还没结束,山东参展办就在考虑“后世博”问题。150多年来,人们已经见证了“后世博”延展出的绵厚影响力。它像一颗优质的文化种子,会生长出美好的未来。 世博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和新产品的盛大集会。世博会的主要功能在于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集中起来,加以生动展现,给人以最大启示。每一届世博会,都会被一个鲜明的主题自始至终贯穿。这个主题还会向后延伸,影响未来50年。 那么,山东将如何传承世博会的主题? 曲东涛说,世博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和聚集效应。这种效应不能仅仅体现在上海一地,也不能仅仅体现在山东馆,要通过我们积极的工作,实现效应的扩散与强化。基于此,山东参展办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搞了一系列互动活动。一是山东的所有参展项目,自己互相联动。50多个法国人到山东馆参观以后,需要就餐,就被介绍到鲁菜馆了。省长姜大明说,看好山东馆、吃好山东菜、演好山东戏,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世博园区内外互动。山东淄博就在世博园外搞了一个陶瓷精品展,烟台在7月份举办了城市日,效果都很好。10月份山东还要举办一个“齐鲁美术世博行”活动,也会有效扩大山东软实力。三是鲁沪两地互动,山东在世博会前推出“观世博游山东”活动,意在吸引更多游客。世博“山东活动周”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商务合作恳谈会同时举行。会上,山东介绍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介的56个重点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等行业和领域。350 多人参加了恳谈会。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在致辞中说,山东是我国经济文化大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上海、山东分属长江、黄河两个三角洲,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沪鲁两地进一步加强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上海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与山东的合作,积极参与山东的发展,积极参与黄三角开发建设,携手实现共赢。 有记者问曲东涛,为什么把这个恳谈会安排在上海举行?他首先介绍了山东最近实施的“黄蓝战略”,并重点介绍了“黄三角”战略。这里是最后一个大河三角洲,有大量的土地储备。黄河三角洲的定位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用省长的话就是“特色是高效生态,核心是经济发展,关键是转变方式”,这样的理念、内涵和世博会倡导的主题、传达的理念一脉相承。所以这个恳谈会要实现“三借”,一是借势。借世博之势,到国际舞台上,促山东发展;二是借鉴。经过多年开发,长三角已经形成一种非常先进的发展模式,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山东要借鉴上海、长三角开发的经验;三是借力。借各方智慧之力,借八方投资兴业之力。 曲东涛说:除了“三个互动”,山东也应该考虑“后世博”问题。 世博会是人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一次集中呈现和检阅,上海世博会在创新理念上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众所周知,城市在经历了远古、中世纪、工业革命和后工业社会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后,逐渐出现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何建设更佳的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上海世博会就是要用创新的理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答案。 曲东涛认为,山东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城市发展理念问题。本届世博会,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城市这一主题上,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发展成果荟萃,城市发展理念、智慧的交流,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勾画。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结合本国的情况,围绕主题做出了独具特色的回答。虽然视角不同,但这些回答都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让地球环境更美好?归结一点,就是共同表达了这样一个核心思想:人、城市、环境三者如何实现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把握城市的生命规律,创造美好城市、美好生活,既要考虑城里也要考虑城外,既要考虑当代也要考虑未来。应当结合我们的国情、省情,围绕世博会五个副主题,深入探讨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认真借鉴他人的先进理念、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要看到,城市化是历史的趋势,城市化生活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把准城市化的方向,把住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把握城镇化的关键,搞好城乡统筹、城乡互动,避免“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现象的发生。 这方面,山东世博办有一个得意之作。5月20日至22日,他们邀请上海世博局有关专家和记者,赴诸城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了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和有关产业项目,并召开了诸城经验座谈会。曲东涛说,从上海世博会的视角看诸城经验,具有特殊意义。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开始的,在这个阶段,城市化生活方式要大力地往农村延伸,新农村建设尽量向城市靠拢,两者结合起来才行。 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和城市问题研究专家宁越敏、顾骏对诸城的城乡一体化成果赞不绝口,认为这样的城镇化典型案例具有国际推广价值。专家指出:山东城镇化发展和诸城的经验,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诸城的经验非常深刻,其中一条主线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诸城从农民进城,到城市元素下乡,其内在动力在于城市产业下乡成本降低,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企业与农民利益一致。专家还指出:城市元素下乡,应注意避免把城市的缺陷也带下乡。农村社区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在那里生活,应当比城市更好,环境应当更好,生活应当更方便。农民的“城市化”,不等于农民“市民化”,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和提高农民素质问题。 第二是重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世博会的基本属性、基本品格、基本定位是文化博览会,是智慧型的“奥林匹克”。上海世博会上,各国以民族特色文化,通过展馆、论坛、演艺等各种形式演绎主题,推介理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也表达了他们对文化的态度。我们应当从几个方面来借鉴: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三是创意展览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发。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和空间,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底蕴塑造了城市的品格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城市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必须同时具备的两种态度,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我们应有的开放与包容的胸怀。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就形不成精神家园,人们就没有归属感,没有向心力,没有幸福感。 第三,明确一个理念,即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德国馆的新材料,意大利馆的透明白水泥,上海馆的生态房……这些高新技术成果都让曲东涛过目不忘。他说:在各个国家馆中,如何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都是展示的要点。本届世博会汇集了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发展理念,就是绿色、生态、环保、低碳。这对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人在城市中生活,城市建设需要从生活的细节中需找问题解决方式,在维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平衡关系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能顾此失彼,破坏了环境的和谐。 听了曲东涛一席话,我们对“后世博”时代的山东充满了期待。在上海世博会上,山东以鲜明的主题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开放、文明、生态的山东,在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舞台上,山东的城市发展还需要继续在借鉴中提升,继续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爱章、李晶 |
|
|||
|
||||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
||||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