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
![]() |
![]() |
山东 > 财经纵横
![]() |
山东淄博矿业集团:吹响全员节俭“集结号” 2009-07-21 11:50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招待客人喝茶的杯子由纸杯换成茶杯,钢笔替代签字笔,井下工下井背起“节约包”……如今走进山东淄矿集团,到处一片节约的新气象,“节俭”一词目前每天在该集团的使用率则达到上万次。凭借节俭,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该集团以近乎完美的数字交出答卷:2008年销售收入同比增幅47.7%;利润同比增幅68%;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和利润又分别比计划增加3亿元和2.8亿元。对此,淄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厚亮坦言:“节俭出效益,节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淄矿'赢'在节俭。” 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体性资源枯竭和包袱沉重的双重压力使淄博矿务局(淄矿集团的前身)成为闻名全国的煤炭行业特困企业之一,一度濒临破产。淄矿人勒紧裤腰带,勤俭创业,使企业逐步走出困境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节俭也成为淄矿的“传家宝”。 形势越好转,节俭越迫切。淄矿人并未因条件的好转而放弃节俭的好传统,而是越加推崇节俭,厉行节俭。特别是2002年整体改制后,淄矿集团对节俭赋予新的内涵:“节俭是财富的基石、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也是锤炼优秀企业和优秀员工的有力武器”。他们确立了“投入精当、控制精细”的成本理念,持之以恒地加强职工节俭教育,淄矿集团的当家人马厚亮最近还把《盈在节俭》一书发给职工学习,再次吹响全员节俭“集结号”,“节俭无极限”、“省下的就是赚下的”、“花钱比挣钱还要难”等逐步成为淄矿人的共识。 频出大手笔科学节俭是淄矿集团节俭的鲜明特色。作为全国1000家、山东省103家重点耗能企业之一,为抓好节能工作,该集团从生产经营各个大的环节入手,强力抓节俭。全面优化管理体系,形成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为重点、成本管理为基础、全面预算作支撑的管理体系,将各项指标逐一细化、分解到区队、班组、岗位,确保不该花的钱一分不多花。他们把煤炭资源当作粮食来珍惜,实施以置换开采、“膏体充填”、综采一次采全高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开采”,职工养成了惜煤如金的好习惯,就连撒落在支架旮旯里的煤也用手一点一点地抠出来,使得集团的回采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成为全国珍惜资源的典范。 淄矿集团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矿井水,矸石山占地、矿井水外排既要花费大量资金,又对环境造成污染。该集团先后在埠村煤矿、济(宁)北矿区和东华水泥公司建成了3个循环经济园区,将矸石、洗矸、煤泥等吃干榨净。矿井水广泛用于矿区绿化、电厂循环、井下设备冷却、防尘、洗煤及地面清洁等除生活饮用外的所有用水,每年节省排污费、水资源费数千万元。 既抱西瓜,又不丢芝麻是淄矿集团节俭的又一特色。该集团积极加大矿井系统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地源热泵供暖、绿色节能照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在班组大力实施创新创效工程,1000余项职工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后为企业节约和创造经济价值近3亿元。“节俭花”结出“丰硕果”:淄矿集团去年就已提前超额完成山东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指标,今年上半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原煤生产耗电又分别比上年同期降低2.9%、2.3%和2.4%。 淄矿的节俭可谓“抠门”,但他们在提高职工“幸福指数”方面出手却大方的很。职工收入连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水平,去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3481元。仅“十五”以来,就投资28亿元,改善生产条件,矿井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6月末,该集团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183天,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编辑:李晶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
|
|||
|
||||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
||||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