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北极主权争夺愈演愈烈 军备竞赛悄然展开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北极主权争夺愈演愈烈 军备竞赛悄然展开

近年来,各国对北极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2007年资料图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处于冰点之下的北极正悄然成为国际热点地区。国际社会围绕着北极主权归属、自然资源开发、国际航路管理的利益博弈日趋白热化。由此驱动的北极军事化,正在使昔日的蛮荒冰原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其实,对于当今地球上仅存的“处女地”之一实施有效的国际治理,力避军备竞赛恶化为武装冲突,不但事关地区稳定,更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温室效应催生北极热点

北极主要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涵盖北冰洋广袤的冰海,亚、欧、北美三大洲北部沿岸高寒地带。北极虽为冰海荒地,却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待开发的资源富集区。

美国地质勘探局经过长达4年的调查认为,广阔的北极大陆架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石油储藏地。在这一地区,煤炭、钼、钽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在人类社会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地球资源日渐衰减的今天,北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令各国垂涎。

其实,历史上人们对北极丰富的资源并非视而不见,只是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发冰层之下的资源,难度如同在月球采矿,只好“冷处理”。

转机出现于地球温室效应发力之时。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上升,使得覆盖北极三分之二的冰盖不断融化。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研究表明,今年夏季,北极冰冠的面积比最早开始卫星跟踪的20世纪70年代末减少了40%以上。

冰退人进,北极的经济、商业价值由此进入各国视野。气温升高,冰盖消融,使得人们能够轻松地开采储量巨大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目前,加拿大已着手在北冰洋岛屿上开采钻石。其产量预计可达到全球天然钻石产量的10%以上,届时,加拿大将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钻石生产国。

温室效应不但使资源开发成为可能,还“激活”了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黄金航道”。北极拥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加拿大魁北克学院拉塞尔教授认为,“随着北冰洋消融,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亚的‘东北通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

两洋之间,通过“东北通道”,将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传统国际航线,节省5000海里的航程和一周的航行时间。欧亚两大洲之间,通过“西北通道”,比经过巴拿马运河将缩短4000海里,对航运业者而言自然有丰厚的利益诱惑。

构筑利益“围城”,大北极出现“小圈子”

有利益就会有竞争。单从地理角度而言,主权利益是北极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挪威5个环北冰洋国家最大的诱惑。在有关北极利益的多元化竞争中,主权决定一切,争得主权就掌握了北极资源的绝对处置权。

历史上,北极地区鲜见人类活动的记载。因此,有关北极的历史主权并无定论。自1920年以来北极5国基于地缘的视角,一直在为北极领土主权争执不已。有西方学者认为,目前有关北极领海的争夺有如15世纪欧洲殖民者瓜分非洲。在此过程中,下手较早、坐拥北极半壁江山的俄罗斯抢得先机。

俄罗斯将北极地区视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早在2001年,其就对北冰洋近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向联合国提请了权益诉求,只因“证据不足”而遭驳回。为了提高领海主权竞争的话语权,俄专家还计划为北冰洋改名,称为“俄罗斯冰洋”。

2007年8月,俄罗斯利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用钛合金制成的俄罗斯国旗插在4300米深的北冰洋洋底,随后它又建立起浮冰漂流站,并派遣战略轰炸机巡视。

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环北冰洋国家纷纷“出招”,加入到有关领海主权的竞争中来。1984年,丹麦人登上与加拿大存有主权争议的汉斯小岛,别出心裁地埋了瓶白兰地。翌年,加拿大士兵依法炮制,在岛上埋了瓶威士忌。2003年,美国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

受主权冲突的影响,环北冰洋国家虽然无法消除“圈里斗”,但在打造利益“围城”、拒绝和阻止非北极国家进入上却十分“抱团”。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来处理北极领土和权益问题,并进行北极治理。

2011年5月,由北极国家主导的北极理事会发布《努克宣言》,声称只有承认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才能成为该理事会的观察员。

俄罗斯外交部负责协调北极问题特命大使、北极理事会俄方代表瓦西里耶夫认为:“北极是全球的,但只有居住在那里的人才有权确定在北极地区的游戏规则,北约或欧盟等外部势力应远离那里。”

军备竞赛使北极竞争呈现对抗性

其实,需要强调的是,北极诱惑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更在于其军事价值。早在二战期间,就有希特勒要在北极建立秘密基地的传闻,足见其军事战略地位之重要。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把北冰洋作为双方进行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由于北极纬度较高,战略潜艇能够在厚厚冰层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进入对方后院,对其重要目标进行抵近打击。

2009年7月14日,俄罗斯海军潜艇在北极地区突然发射了两枚导弹。据报道,此次发射虽然事发突然,但并不让美国和北约感到意外。由于北极地区现已被冰块覆盖,因此无法确定俄潜艇准确位置。军事专家认为,在北冰洋发射导弹可以缩减到达目标所需时间,并提高自身隐蔽性。

此外,北极作为地球一端,拥有独特的地理空间优势。远程战略轰炸机从北极附近地域出发,很快就会飞抵欧、亚、北美三大洲的上空。

军事存在不但是捍卫主权的有效手段,还是宣示主权的强力措施。几乎与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同步,环北冰洋国家以捍卫其领海利益为借口,纷纷派兵北上,使得相关国家在北极的利益角逐具有明显的对抗性。

作为主权诉求的配套措施,俄罗斯是在北极驻军最为积极的国家。根据2009年颁布的北极战略规划,俄罗斯拟通过整合其北冰洋沿岸军力,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吸收海军核潜艇和空军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参加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最终形成“旨在跟踪北极动态的综合力量体系”。目前,该规划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2月21日,俄罗斯陆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宣布,2015年前,俄首支北极地区摩托化步兵旅将完成组建工作。

其实,俄罗斯并非首个在北极实施军事存在的国家。2009年,丹麦宣布成立北极地区军事司令部,并组建了能在北极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快速反应部队。挪威也早已将本国指挥部的大本营逐步移到北极圈内。除此之外,美国与加拿大作为北极周边大国绝对是北极军备竞赛的种子队员。

美国自从俄罗斯手中购得阿拉斯加成为环北冰洋国家后,在北极就有驻军。2010年,美国五角大楼宣布,将通过导弹防御和预警、战略威慑、海空部署等确保北极地区美国利益的安全。

加拿大虽未宣布建立北极军事基地,但形成了制度化的北极军演活动,代号为“纳努克行动”的年度军事演习已举行了7次。7场演习不但规模逐次上升,而且场场都有总理到场。

对此,加拿大媒体认为,为应对北极的主权竞争,这么做是必须的,因为,试图用小规模的军演就可维持现状的想法绝对是愚蠢的,强化军事演习旨在让对手明白,对于加拿大的权益,其他国家不能装聋作哑。

当然,这场竞赛并不仅限于北极国家。美国为了发挥其联盟优势,不断拉盟国为其撑腰。在美国操纵下,北约国家之间多次在北极地区举行制度化、常态化的集团演习,其想定设置多以北欧国家因油气资源发生冲突为背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毫无疑问,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北极的军备竞赛已悄然展开。当前,北极的局势虽然总体处于可控制状态,一般不会升级为军事冲突,但各国强化军事存在的举措,无疑加大了爆发冲突的几率。对此,早有学者提出警告:“军备竞赛或许即将开始。北极的战略价值正不断提高。北极国家实际上在为冲突作准备。”

逐利北极,非北极国家也不懈怠

毋庸置疑,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面对北极的诱惑,非北极国家也无法抗拒。对于丰富的资源,任何一个有实力的国家都不会放弃其北极利益诉求。

为了打破北极国家的“小圈子”,一些非北极国家单独或与北极国家联合,采取科考、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方式,不断涉足北极事务,力求在利益争夺战中,实现一国之利。

2012年5月15日,韩国国土海洋部宣布,韩国破冰船“ARAON”号赴北极进行科考工作,一方面通过北极永久冻土层了解气候变化对北冰洋的影响,另一方面调查北冰洋“可燃冰”的分布状况。

日本历来看重北极“黄金水道”的开发。日本气象信息公司认为,“北极航道如果能够作为一条常态化的线路确定下来,全球的经济流向有可能发生改变。”为了开发新航线,该公司计划于今年9月,择机发射名为“WNI”小卫星,用于观测北冰洋冰盖缩减情况,为标绘“北极航道”提供数据支持。

作为新兴大国,印度不但通过商业运作获得了北极石油和铁矿石的开采权,而且还以探险的名义,派遣军队远征北极。2008年,一支由印度海军精锐部队组成的探险小队从挪威北极城朗伊尔出发,成功地抵达北极极点。

对于印军在北极探险的目的,印度军方解释为,强化官兵的冒险精神。但西方媒体认为,其实是为了显示其“北极抱负”。

实现可持续发展,南极模式或可借鉴

温室效应在北极孕育出巨大利益,催生巨大诱惑。但就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这并非因祸得福的好事。诚如美国加州大学北极问题专家阿瑟・梅森教授所言:“北极的可持续发展要比石油公司的利益重要得多。”

由于人们对北极何时在夏季缺乏准确的预测,因此,北极诱惑很有可能是一场幻觉。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25年全球趋势:变化的世界》研究成果表明,有关北极资源和航海方面的好处到2025年也不可能实现。他们预测,2050年之前,人类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从北极中心地区开采石油的技术。

实践证明,由于北极地区历史、地理比较特殊,基于国家主权的区域治理,不但无法有效地平息环北冰洋国家的权益之争,更有可能使冲突进一步升级。对此,南极模式或许能够提供可资利用的经验。

上世纪50年代,南极出现了类似今天北极的主权之争。阿根廷、日本、美国、英国和苏联等国对南极纷纷提出圈地和开发意愿。为了防止南极发展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在国际社会的倡导下,相关国家之间通过60多轮国际谈判,最终形成了《南极条约》为蓝本的南极模式。

南极模式的精髓在于,禁止任何军事活动,南极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各国领土要求,鼓励开展联合科考活动;赋予协商国南极自由活动权,防止部分国家把南极当作“自留地”。在南极模式的治理下,南极大陆实现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治下和平。

与南极一样,北极的资源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参照南极模式,对北极进行有效治理,联合国应超越个别地区组织,把对北极的有效治理责任担当起来。相关国家,尤其是北极圈国家,应正视北极缺乏历史主权的事实,摆脱地缘主权的束缚,放弃在“小圈子”内的无序竞争,自拆利益“围城”,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有能力的国家和平进入北极,用科学考察取代利益瓜分,用环境治理代替资源滥采,这才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相关报道

编辑: 柳洪杰标签: 北极 主权
我来说两句 511人参与 31条评论 (点击查看)
...
用户名 密 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国日报保持中立。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