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假冒伪劣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2012-06-04 18:04: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经济网》记者:你刚才在引用国务院领导和文件中多次提到组织机构代码在社会信用体系方面的作用,请你重点介绍一下。

李迎丰:前不久,也即5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信息化发展保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信息化系统。从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上来看要求建成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信息等五大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而组织机构代码则是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基础库和索引库。按照中央与国务院“建设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全国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和查询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服务。其他部门在此基础上,根据统一规划和实际需要,建设相应的业务数据库”的要求,由质检部门牵头、十几个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建成了一套在应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并相应地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市(地)、县四级46个分中心、2600多个颁证机构和1.2万名代码工作者队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快、准、全为优势的全国联网的信息共享平台,现已在税务、银行、公检法、工信、环保、住建、商务、交通、海关、、质检、统计及社保等30多个部门广泛应用,很好地解决了机构多头注册,信息无法有效整合利用的问题。将我国所有依法成立的单位基本信息都纳入到了集中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进行信息共享,为信息化时代的国民经济管理以及各类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特别是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政府监管部门都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的应用系统,建立管理服务对象的每个单位的行为及诚信档案,满足数据共享互联的需求。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2010年21个中央国务院部门也已达成共识:要“尽快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而且依照众多信用成熟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全力建立一个集中统一联网的信息共享平台而不是多头分建相类似的系统将是建立起全国统一有效的信用评估、监控、管理体系的关键。

但是由于一些单位以部门利益为导向的思维定势及行为造成这些部门不顾国家整体安排与设计,无视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管理手段互联便利、信息共享、迅捷有效的大趋势,搞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致使本应共建共享信息的平台及信用信息相互交流的一体化共赢格局变成部门分割、信息孤岛,影响、制约了它本应发挥的更加巨大有效的作用。在这方面,不管是以法国、挪威、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由国家政府推动的机构代码数据库建设的模式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民间第三方组织建立的机构代码系统,其在实行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各应用部门(包括联合国组织及国家各政府部门)都有共同建设、反馈数据信息、完善充实同一总数据库的义务及责任(不少国家明文或立法规定),而不是各自画地为牢,搞重复建设——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国外经验中可借鉴之三是提高全民的诚信道德意识。现代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信誉、信用。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但它同样离不开道德与诚信,因为契约的本质是法制与诚信的结合。因此我们又可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出现了一股非道德主义行为倾向,把处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人们的传统道德相对淡薄和非道德主义的抬头看作社会进步的“现代性标志”,这些观念及行为严重冲击并影响了我国国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而是信用、信誉以及培植保证信誉的机制。世界银行前行长克劳森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靠互相欺骗、道德败坏来达到经济兴旺的。”换句话说,在信誉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里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分为非正式制度安排和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法律、规章、制度、标准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习惯、观念、文化、道德准则等。我赞同厉以宁先生的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市场与政府调节之外,还需第三种调节——即道德调节。不少发达国家的人们把“不诚信”视为一个人最不可原谅的品质问题,“讲诚信”已成为大多数人衡量人或事的道德尺度。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把诚信作为人们处世的五条原则——即“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引导人们讲信修睦。诚信的培育不仅需要法律制度,也需要其滋生的社会文化土壤。我们一定要法德并举,促进以诚信为主的道德意识的提高,让全民把诚实守信作为自觉行为,让“诚信为荣,失信为耻”成为职业运行、人际交往、消费经营的行为准则,成为判断一个人行为优劣、道德好坏的价值标准,成为整个社会全民的人文心理氛围。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许婧

相关新闻:

拉菲高管:打假进行中

意大利来华打假陷入僵局 伪意大利品牌照销照卖

方舟子打假资金遭遇质疑 罗永浩将向相关部门举报

奢侈消费品成维权新热点 “职业打假人”异军突起

打假人涉嫌敲诈309家电视台 部分专家认为不违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