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危险:经济“暗礁”越来越多
【法国《回声报》6月16日文章】题:中国经济重新着陆(作者加布里埃尔· 格雷西永)
中国这台发动机会不会停下来?就在不久之前,这个问题是不可想像的,然而最近几周来,上海股票交易所的表现却让人们不得不开始心生这样的疑问。事实上,上证综合指数已经从今年4月中旬的阶段性高点下跌了12%。多项数据也显示,中国经济放缓不再只是假设,而是已经成为现实。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力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开始逐步收紧贷款:本月14日,央行再次决定上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切最终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工业生产。尽管中国工业的增长势头依然不错,但其增幅却是最近9个月来最低的。所有经济学家都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当然,其中也有市场反应过度的因素,因为中国经济突然崩溃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变得温和。
中国经济所要避开的“暗礁”越来越多。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连续几个季度在高位徘徊,这已经引起了北京当局的担忧。一些行业性的问题也开始显现,首当其冲的是汽车行业。如今,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商都已云集中国,而此时中国市场上各类汽车都在降价。这样一来便可能出现一些赔钱贱卖的情况。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如今也在经历着“瘦身”行动,这个行业就是铁路。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兴建高速铁路,如今当局已着手对负债累累的铁道部进行调整。
当然,因此而认为中国将出现大灾难也是错误的,因为巨量的储蓄长期以来一直在无形中支撑着中国经济。亲朋之间相互借款用来开一家餐馆或小店是足够的,但那些中等规模的企业还能靠这样的钱来维持吗?这里实际上触及了中国金融体制的局限性所在:强大的国有制特征,它首先所要充当的是北京的决策当局和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传送带。这种运行模式虽然在当年实施经济振兴计划期间显示出了有效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很少会把企业的偿还能力以及项目的可靠性作为其贷款的发放标准。这就造成了市场的扭曲:大企业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获得大量流动性,从而导致过度投资,而小企业的借贷成本则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