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早年陈国富彷徨影迷进阶为资深影评人
年轻的时候陈国富,像侯孝贤电影《风柜来的人》中对未来茫然的少年,19岁的他不知道要做什么,从台中到台北补习英文,不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为了对自己有所交代。当时本土的翻译和电影书都很少,因为想知道电影书上说什么,阅读了大量英文书籍资料。1980年他应地下刊物《电影旬刊》之邀写影评,开始影评人生涯。80年代,有海外背景的学子,战后成长的新一代影迷在媒体上大力推介他们喜欢的电影和导演,引进新观念,形成电影新文化,这是台湾新浪潮发生的助力之一,陈国富俨然当时的主要人物。他较少针对某一部电影,多是从电影引出问题,多从意识形态出发,态度极其严肃。他会讨论“中国电影、台湾电影、国片”等称号的归属,也会提醒《上帝也疯狂》这样的片子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虽然陈国富曾说写过的电影文字都是约稿、工作、朋友催逼的结果,没有一篇是自动自发完成的,但对命题作文的态度极其认真,近乎恭敬虔诚:“自始至终,我是带著不安的心情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批判商品的文字结果沦为消费商品的一份子……”这些影评后来收入文集《片面之言》。新主流电影运动开创者
上世纪8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台湾电影曾经陷入死寂的局面。远走美国的李安自顾不暇,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这三位台湾电影主将,纷纷放弃大众市场,拍着一些叫好不叫座(甚至很难和观众见面)的电影。那时候,走进任何一家影院,全是港片或好莱坞电影的天下,台湾电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新浪潮电影运动已经是过去式,接下来应该何去何从?
导演远离观众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候以陈国富为首的台湾电影人,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起“新主流电影运动”。而所谓的新主流运动,其实就是商业电影。事实上,对台湾电影人来说,他们缺乏的不是才情灵气,也不缺乏对电影的热爱,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集各种资源于一身,还能带着大家寻路突围的领导者。陈国富当时扮演的正是这样的角色。
他用一句话形容那时候的自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错,陈国富是一个打着赤脚闯进电影圈的人。没有做过场记和副导演,没有泡过剧组,更没有权威的老师引路。他不同于大多导演的发达之路,而是一路自学,误打误撞写影评入行,创办金马国际影展、与侯孝贤、杨德昌创立电影合作社;到90年代开始独自摸索拍电影……
- 环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