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失衡产生“金山上的乞丐”
上世纪70年代,是拉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兴奋期,不过,进入80年代,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停滞,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拉美国家经济体系的严重失衡与政府管理的不善,导致出现众多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贫困人口持续增加
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1980年拉美贫困人口为1.12亿,1990年高达1.92亿,占拉美总人口的46%。到2004年,拉美的贫困人口达2.24亿(占总人口的43.2%),其中9800万人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占总人口的18.9%)。这些被称作“金山上的乞丐”或长期失业,或只能在工资报酬少、劳动条件差的非正规岗位谋生。虽然能得到政府救济金,但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2000年,世界上共有189个国家表示要遵循联合国的《千年宣言》,为减少贫困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迄今为止,在拉美地区只有智利实现了上述目标。
相对于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拉美地区收入不平衡不断加剧。据美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拉美地 区 占 总 人 口30%的 穷 人 仅 获 得 国 民 收 入 的7 .5%,这一比重为世界最低(其他地区平均为10%)。而在拉美收入分配的另一端,占总人口10%的富人则拥有国民收入的40%。这种情况只有在人均收入水平只及拉美一半的若干个非洲国家才能看到。如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一些拉美国家已高达0.6,远远超过欧洲国家0.25到0.30的水平。
二、城乡发展失衡
过去几十年,拉美国家政府为推动工业化建设,将大量资金投入城市。一方面,城市大量就业机会将农民吸引到城市,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高度集中的土地所有制也将无地农民推向城市。在这一趋势下,拉美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0年的62.5%上升到2000年的78%。这一比重在第三世界名列前茅。
城市化的推进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使拉美国家付出了沉重代价。城乡结合部的贫民窟的居民很难享受医疗、教育、供电和排水等基本生活设施。此外,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城市管理难度增加,非正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治安毫无保障,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墨西哥,每年约有100万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政府只能提供25万个就业岗位,大量人口涌入,给城市建设、交通、水电、住房、教育、卫生等也造成了极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