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加剧贫困化、呈现无序性和缺乏物质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拉美地区每10个贫困人口就有六个居住在城市,这与非洲、亚洲许多国家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情况不同。拉美大城市的贫困状况非常普遍,这主要是低收入水平而不是资源稀缺造成的。2002年,拉美地区的平均实际收入仅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而与1997年相比,拉美地区的贫困人口增加了2000万人,总数为2.27亿人,占总人口的44%。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
在拉美许多国家,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造成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导致就业机会不足。失业加剧与贫富悬殊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现。但由于拉美地区政权更迭频繁,政府的城市化政策缺乏连续性,政府也没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和解决城市中的问题,使得拉美城市在管理上往往处于无序状态,城市化进程屡屡受挫。
城市化需要大量资金作后盾,但拉美地区的城市化却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因此严重依赖外资便成为普遍现象。许多拉美国家的平均偿债率已多年超过20%。一旦借不到钱,城市发展受阻,就对整个国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拉美外债数额的扩大,“债务危机”使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加之资金外逃,严重阻碍了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对城市化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同步出现
“逆城市化”在发达国家是指由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变为人口向郊外和卫星城迁移的分散型城市化,是城市化不同类型的转换。而拉美的“逆城市化”与发达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成因。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追求生活质量的选择,而拉美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低收入阶层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奈选择。许多研究拉美城市化的学者认为,拉美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张比人口膨胀更快。这主要是由于移民数不断增加和城市地价及生活费用的上涨,数量越来越多的低收入阶层从原来相对靠近市中心的简陋住所向城市周边转移,逐渐形成环绕城市的大片贫民区。拉美国家的这种“逆城市化”,使得城市的规模无序扩大,造成“贫民窟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