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鲁首都利马的一处海滩。新华社发
上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经济曾出现过一段快速发展期,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开始停滞不前,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且层出不穷,这一现象被称为“拉美化”。本报驻拉美地区记者对拉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几个主要视角解剖拉美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以期为读者提供启示和参考。
“智利模式”让拉美地区陷入增长性贫困
以1981年智利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为起点,拉美国家经历了一场“新自由主义”的社保体制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智利模式”作为私有化、市场化的社保制度样板被拉美各国广泛效仿。但是,新的社保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善拉美地区的“增长性贫困”问题。
社保体制加剧贫富差距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社保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三大领域:养老保障改革、医疗保障改革和社会救助项目改革。在养老保障改革方面,拉美各国通过建立不同形式的养老基金,对繁荣资本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医疗保障改革方面,通过开放对私营部门的准入,相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则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这其中,由智利开创的新养老保障制度,即“智利模式”被视为拉美地区社保体制改革的成功样板。“智利模式”以个人为直接责任主体,采用完全积累方式,在减轻政府责任的同时较好解决了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其私营化、资本化管理给养老基金带来较高投资回报,也为避免传统社会保险型或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对策思路。此外,“智利模式”通过促使国民增加储蓄,扩大了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因此该模式在智利本国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就整个拉美地区而言,以“智利模式”为原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实践中暴露出严重问题,贫困阶层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