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打马归来。
主妇砍柴打馕。
听爷爷讲故事。
2010年12月13日,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了解,此次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共38个、历史文化名村61个,至此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达350个。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前,特克斯县已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霍城县惠远镇已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名单。
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这个藏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小村子,在2010年12月13日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一个偏远大山里的小村庄有什么魅力能获此殊荣?12月23日,记者赴特克斯县,踏上了寻访琼库什台村之路。
特克斯县政协专职常委、县城建局局长靳文涛刚从北京领奖回来,写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琼库什台”的青铜奖牌就立在窗前。靳文涛指着这块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发的奖牌自豪地说:“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4年的心血。”
因琼库什台村离县城有90多公里,加之才下过一场雪,能否进山还难以预料,因此,我们决定第二天清晨上路。山高路险,为了此行成功,靳文涛特地调来一辆越野车和有20年驾龄的老司机,喀拉达拉乡党委副书记郭中华、对山也放下年底繁忙的工作,陪同我一起进山。
越野车在茫茫的雪野上奔驰,离县城越远,路况也越差。进山后,越野车沿着山间一条曲折回旋的简易公路行驶。远处,雄伟的天山支脉披着银装,山下的丘陵上,马群在寒风中游荡、觅食。越往山里走,海拔越高,松林越来越多窗外,蓝天白云映着白雪,景色随着车辆的移动而变换。偶尔,几座简陋的木屋出现在眼前,这都是夏天牧民住过的,现在已空无一人。这些木屋有的是一两座挂在山坡上,有的是五六座错落有致地排开,木屋静静地卧在雪地里,屋外的木栅栏像一串音符洒在雪上。
越野车在松林中穿行,白雪给宝塔般的青松上镀了一层银边,如果挂上彩灯,该是多么漂亮的圣诞树啊!静静的松林、伸向远方的寂无人迹的小路、朴拙的木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像童话世界一样。
车过一座山峰时,对山说,从这个山隘往里走就是久负盛名的包扎墩古道,骑三天马就进入了包扎墩冬牧场。这个古道从汉代起就已是一条重要通道。
车在山路和松树间盘来转去,不知转过了多少山头。路上有时碰上一辆拉木头的卡车,错车时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沟里。有时会有一两个牵着毛驴前行的牧人,驴背上驮着几只铁皮水桶。对山说,这是住在冬窝子的牧民到远处去拉水。
约走了4个多小时,在又转了一个弯后,司机指着山脚下说:“琼库什台村到了。”我从山上往下看,山谷中,几十座房子像积木搭成的模型一样,掩映在古树丛林之中,呈扇形排开。沿山脚有一条河流过,河上架着一座桥。
顺着这座桥,我们进了琼库什台村。
一进村,就闻到空气中飘着浓浓的一股松香味。原来,这里因运距太远,一吨煤运进来要600多元钱,所以村民们打馕、取暖都用木材。村里的房子都沿河顺路而建,灵活自由但又错落有致地布置开去,保持着哈萨克族传统“阿吾勒”布局的基本形态。为了使每各家之间能够通视,三户都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一家有什么情况时其他各家都能看到并及时呼应。
郭中华介绍说,琼库什台村是一个有300多户、1700多人的牧业村,村内居民以哈萨克族为主。东与喀拉托海乡牧场为邻,西与喀英德库什台村邻近,有夏天向南可以穿过山沟到达阿克苏地区,战争时期具有中转站和要塞功能,因此在历史上这里曾驻过军,是一条去南疆的重要通道。
村庄四面环山,房屋依水而建,村里人畜饮水及生活用水均来自库尔代河,河谷较宽,常年水流不止,清澈的溪流从房前屋后流过,哗哗的流水声在大山中回荡。村民利用水利发电解决了用电问题,电视节目有十几个台,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家大事。这里冬暖夏凉,据说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记者看到,琼库什台村几乎所有的民房都是木建筑,有的房子是由整根原木搭的,有的房子是将原木从中间一分为二,通过掏、榫、拱等各种工艺搭起来的。在棚圈部分甚至连树皮都没有剥离,建筑的平面、立面和细部处理、建筑技术和施工技艺等保持着建筑文化的印迹,历史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原真性,是至今伊犁河谷一个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群。
阿力努尔·巴合提今年67岁,妻子已去世,家里有7口人。他买了一辆车,儿子开车,孙子在乡里读中学。他家7间房子都是用松木搭成,以松脂黏合,胶泥抹缝。屋内置有土炕,上面铺着地毯,墙上有挂毯和动物毛皮作为装饰物。阿力努尔·巴合提说,因这里夏季多雨、潮湿,琼库什台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用木材建房,形成了这个独具特色的村落。因松、杉树木质坚硬,经久耐用,从而使当地的木构建筑没有变形,使用寿命长,加之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各家各户对自己的房屋用心保护,故村落中大量的民居保存完好,部分民居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和完整的历史文化内涵。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描述了古代游牧民的居住饮食习俗。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穹庐即毡房,由于哈萨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场中要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用不了半天就能搭起一个毡房。毡房拆卸起来也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牧民就能将整个毡房和全部生活用品用毛绳捆扎起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因而,毡房对哈萨克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从琼库什台村以木构建筑作为哈萨克族牧民的居住建筑看,这无疑是牧民们从流动性居住方式向永久性居住方式的进化,是建筑材料从软质的毡房性皮、毛为本向坚硬的木材铁件架构状态的转化。具有民居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琼库什台村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围,这里民风朴素淳厚、自然诚实、热情好客。中午,琼库什台村老村委会主任赛坎·木哈什在家里为我们做了手抓纳仁饭,风干的牛肉、各种奶制小吃,具有浓郁的哈萨克族饮食特色。他说,现在的村民生活虽受现代生活气息的影响,但人们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大部分人仍沿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
赛坎·木哈什说,村里四周的山野沟谷内有马鹿、野山羊、黄羊、野猪、雪鸡、松鸡等野生动物,背阳山坡产贝母、党参、当归、人参、木香等20余种中药材,且矿产资源丰富,有石棉、蛇纹石矿、花岗岩矿等矿产资源等待开发。
离开琼库什台村时,已近黄昏。看着渐行渐远的村庄,我想,琼库什台村很快就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它美丽的容颜。
来源: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记者 燕玲)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