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王刚解释为何"现场砸瓷":打过眼的对赝品恨得要命

2012-08-20 17:00:52 来源:北京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王刚解释:为何坚持这种极端方式

该节目制片人韩勇也表示,虽然观众在节目中只看到三位专家,但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到5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我们是把最有把握的瓷器拿出来做节目,绝对不会砸错东西。”不过,虽然节目组成员对此信誓旦旦,还是有不少民间藏家认为,节目中对藏品的评语只有三两分钟,并且过于“简单”和“粗暴”,比如一款“康熙青花人物纹葫芦瓶现代仿品”被断定为“胎质疏松”,这是赝品最常获得的评价之一。“胎质疏松的瓷器会有很多开片。这个葫芦瓶根本就没开片,怎么就疏松了呢?”

翟健民解释,实际上整个鉴宝过程是非常严谨的,并非像节目中展现得那么“轻巧”。“因为电视台会控制30秒之内讲完一件作品的点评。我们只能举例说胎质疏松、人为做旧这些很简单的特点。其实,最后我们在现场还会录制一个短片,为观众详解这件东西到底哪里不对,会从造型、画工、胎釉、款识等做全面地讲解。只不过因为节目时间限制的原因,多数时候就没办法播出。”

任何电视节目几乎都逃不过“唯收视率论”的质疑,王刚此前也承认过:“说句实在话,如果我要不砸,这个收视率肯定要降的,因此就必须有这么一个悬念,要触目惊心。”不过,对于为何坚持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对待赝品,王刚在自传《我本顽痴》中,专门用一章讲述了这件事,他说:“简言之,就是恨啊!恨那些造假、贩假者,同情进而警醒那些上当受骗的藏友们。这么做,实在有些现实关怀在里面。我在这行里待久了,耳闻目睹太多太多穷其一生积蓄,买到的全是赝品的辛酸故事。这就让我下决心,在节目中淡化人们最关心的价格因素,而是突出对瞎活(假货)的鉴别与打击。”王刚还说道,很多记者采访他,都是从“砸”开始问起,“我就说,不同意砸的,我特理解。挺好一个东西,什么真的假的,假的怎么了?也是一个很好的花瓶啊,怎么给砸了,在家里插花也不错啊——这就是没有收藏经历的人的过于天真善良所致,凡是有收藏经历的人都打过眼,打过眼的就对赝品恨得要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