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一位读者拿着一本未拆塑封的书过来,问李川南可有已拆封的试读本?李川南瞬间进入工作状态,拿过来看看,二话没说,直接拆开递给那位读者,脸上是灿烂的笑。
我慢慢退开,不想打扰他的工作,正打算四处转转,反而是李川南回头叫住了我,递给我一杯茶:“辛苦啦!”
——此刻,时针指向2015年1月2日零时30分。24小时书吧长桌边上的17张座椅上,无一空余。(晶报记者 姜梦诗/文张定平/图)
延伸阅读
历史一页:2015年1月2日
00:30
门被推开,带起一阵风,可除了店员抬头致意微笑,没有人在意。穿着大衣的女子走进来,驾轻就熟地来到新书展示台前,随意地翻阅起来。她姓李,总是夜班,便总是在下班后来书吧,或者随意翻翻,或者买一两本带走,这几乎成了她生活的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她认为这是她自己最值得坚守的一种习惯。通常停留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你问为什么?因为其他书店关门了呀。
她拿起本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的《小于一》,可是书却被塑封紧紧地包裹着。没有第二本了,她抬头找店员。塑封被撕去,她继续翻阅——这只不过是太多和书有关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
02:30
长桌最左边,小林在茫然中打了个哈欠醒来。电脑还开着,文档还是老样子。她茫然了一阵,揉揉眼睛。站起来到吧台买了一杯咖啡,边喝,边望着窗外发呆。咖啡喝完了。她重新开始翻书、码字。这份论文明天要交,可是她真的有点累了。来书吧,一来是怕自己在家里无法将精神专注,二来,家距学校太远,没有书吧来得近。同学向她推荐这个书吧很久了,就冲着24小时开业这一点,怎么也得来瞧瞧。幸好,不讨厌,还挺喜欢的。
04:30静,除了远处若隐若现的歌声和音乐,和近处偶尔响起仿若幻觉的翻书声,再听不见别的声音了。可是这反而衬得书吧里更寂静了。原本在书架前翻书的人们早已离开,或是变成座椅中蜷缩着阅读的一员。站着的,就只剩店员了。一人在服务台里,一人站在书架旁,等候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推门而入的读者。这书吧,静成了一幅画。当这座城市已沉入一片暗静时,这一片明亮就成了无法忽略的文化坐标。
06:30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是因为汽车声?也许是因为鸟儿的歌声?总之,这幅画动了起来。原本找不到空位的长桌前,好像有了零落之感,那些人呢?什么时候离开的?店员在店中来回轻轻地走动,整理着桌椅、书架。长桌前,最右边的那个穿黑衣服的小伙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耳机还戴着。去莲花山晨练的人们的脚步声,从头顶的天桥上穿过,这里,与那里,以一种共振的方式将城市从沉睡中唤醒。
08:30
门又被推开了,这回进来的,是穿着晨练服和跑鞋的中年人,他几乎是一路小跑进来的,头顶还有些热气。他在书架间穿梭,很快便挑了两本图书,付账、离去。这样的人时常会有,店员也见怪不怪了。哦对了,店员也不是昨晚的那两个店员了,他们已经交班休息去了。再看书吧里,人还是那些人,却又不是昨晚那些已经看得有点眼熟的面孔了。似乎天亮之后,书页被翻了过去,这幅画,也换上新的了。而时间,在这里就成了主题,坚持,是成就主旨的关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