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山西潞安煤业集团的540万吨煤制油项目通过验证,这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经过两年稳定运行,即将进入产业化规模生产。这种从弃煤中提制的油不含硫、氮和重金属等杂质,质量达到欧V标准,投产后有望实现年销售收入337亿元;4月25日,山西省广电信息网络集团等5家文化企业集团成立,力图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山西,这样的产业升级和转型事例比比皆是。
“十二五”开局之际,山西借力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历史机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因煤而兴,也为煤所困,资源型经济已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循环经济作为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是资源型地区转型最有希望的一条路。”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思路清晰,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潞安煤—油循环经济园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除此之外,山西目前已投资640亿元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
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有“中国煤炭工业史第一个循环经济园区”之誉。步入塔山园区,除了满目的碧树芳草和镶嵌其间的蓝白色先进设备,塔山煤矿作为世界最大的井工矿井却看不到一点煤矿特有的黑色。原来,园区中每一种上游企业的废弃物都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通过10余个首尾相连的项目,形成了煤—电、煤—建材、煤—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把煤炭“吃干榨净”。2010年塔山园区产值174.3亿元,实现利税60亿元。“塔山园区所走的循环经济之路,代表了中国煤炭工业、能源工业、资源型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如此评价。
循环经济杜绝了简单粗放的资源经济发展方式,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则改善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近3年,山西的煤机装备制造产值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2010年达到140亿元。“十一五”期间,山西非煤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2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9.23倍,非煤收入达5284亿元,年均增长61.12%,煤与非煤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已在山西形成。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