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人们在岸上欢迎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母船“向阳红09”船。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返航欢迎仪式在江苏江阴举行,“蛟龙”号顺利返航。新华社金良快摄
8月18日上午,当96名“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队员出现在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时,欢迎勇士们归来的人群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过去的49天时间里,“蛟龙”号在5000米的海底顺利开展了海底摄像、地形地貌测量、环境参数测量、定点取锰结核等各项作业,并从深海带回了一只半月形、长6厘米至7厘米的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这是国内科学家首次在深海发现这么大的单细胞原生动物。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亲赴凯旋现场。他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成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与“蛟龙”“零距离”
上午10点,登上“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9”号,近距离领略了“蛟龙”的风采。
工作人员介绍,“蛟龙”号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红顶白底,外形极像一条遨游大海的大白鲨。
“蛟龙”号的基本原理和潜水艇相似,与潜艇的主要区别是它并非完全自主运行,必须依靠母船“向阳红9号”补充能量和空气,而且体积较小、航程短,没有潜艇那样的生活设施。每次海试结束后,“蛟龙”都会被收回到母船,不能在海里自主行走。
“蛟龙”号主体舱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钛合金球体,因为大海深处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巨大的压力,球形的壳体是承受外面的均匀水压的最佳结构,钛合金的强度高于钢铁,重量却只有同体积的一半,而且安全使用温度在-200℃到500℃,很适合海底高压和低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