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纽约时报》:微博改变中国人获取信息方式
24岁的清华毕业生王寅(音)经常使用微博。“我对当前事件、我朋友在说什么以及与健康和心理有关的信息最感兴趣,”王说,“我每天用电脑或手机登录超过5次。在线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
自从两年前中国各大网站广泛开展微博服务以来,他们已经吸引2.2亿多注册用户。如今,微博对公共舆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广告客户开始展开针对微博用户的宣传活动,而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也都在竞相发展和改进微博服务。海纳国际集团分析师赵春明表示:“新闻媒体、名人和公司总裁都通过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正在改变人们接收新闻和信息的方式。”
微博是一种强大的个人表达工具。“微博上能说的人太多了,”美国巴纳德学院副教授杨国斌说,“他们无所不谈,从马克思、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到私人关系和风流韵事。微博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此类闲谈提供了空间。”互联网分析师比尔毕肖普表示:“微博是一种能观察中国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民意调查系统。”此外,分析人士还表示,微博并非一种激进主义,而是一种自由表达,用于与知情者分享信息和联系。
“我的客户说,‘每个人都在微博,我们该干点什么?’”奥美中国首席数码长胡洁燕表示,“因此许多大公司都在微博上试水。”
外媒关注中国警方开微博 称促进警民交流

网友正在观看“平安太原”微博
【新加坡《海峡时报》1月31日报道】题:中国警察上线撒网在类似于“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风靡中国之际,中国警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全国至少有500个公安局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以便获取信息、提供安全建议和改善警民关系。
广东警方去年2月率先开设微博,许多地区的警方也纷纷效仿。
公安部长孟建柱上个月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鼓励更多的公安局也这么做。他敦促警方“善于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警民互动平台,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
在警民关系日益紧张之际,警方在网络上露面的频率增加了。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研究舆论问题的学者表示,过去两年间,涉及执法人员和法院的争端是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说:“警方开设微博在警察和民众之间建起了一个沟通渠道……也有助于缓和冲突。”
这也是要求政府机构与市民开展网络互动的更大行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