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有助医患间良性沟通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搜狐等微博网站上搜索发现,成都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微博多达数百个,其中不乏专家。
这些医院和医生的微博,发言大多不离本行,包括健康提醒、工作见闻等等,但最多的还是与网友的互动,解答各种咨询。
“甲状腺癌患者碘131治疗后怀孕,能不能服用叶酸?”川大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副教授于南在微博上给出了建议;“4岁儿童,右眼皮老是只能睁开一点。贵院能否医治?”川大华西医院眼科教授刘陇黔,作出了需尽快手术的答复。“70岁老人左肾萎缩,左肾结石无功能,是否需要手术?”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东作了相关解答。
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一些三甲医院的微博留言甚至多达十几页。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在微博上认真解答咨询、善于沟通,不仅能积聚人气,还有助于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
微博咨询不能代替传统门诊
微博上寻医问药虽然具有方便、快捷,打破地域性限制等优点,但华西都市报记者发现,医疗机构或医生在开通微博时并不需要审核个人信息,网站也无审核医疗机构或医生资质、职称等信息的权限。不需要任何验证,就可以以“某医院妇科医生”“某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等注册微博。如果网友接收了错误或者虚假的信息,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