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失范:对分数高度依赖、斤斤计较
本该是社会道德表率的名校,在招生中却采取贬低对方、欺骗考生等不道德手段,让人们对当今国内大学办学理念、质量水准不免心生失望。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作为复旦湖北招生组成员之一,几天前曾在自己的微博中连发了16条微博,揭露了地方、学校为了“政绩”等因素,强行干预高分考生的志愿填报,将一些打算报考其他高校的高分考生“绑架”到“北清”(北大、清华简称)的情况。
参加过数年招生的冯玮在微博中直言:“招生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认为,招生人员各为母校而“战”,却必须遵守两个基本规则:第一,对考生负责,充分尊重考生自主选择;第二,对母校声誉负责,不滥用“伎俩”使母校蒙羞。
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优质生源是高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重视理应提倡,“但吸引学生的根本还是教育质量和服务,靠预录取甚至花心思让考生修改志愿的做法,都已经让高招变了味”。
“乱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制度下,学生和学校对分数的高度依赖和斤斤计较,分数线也被认为反映了学校声誉,代表了学校水平,也是一些人的工作业绩。要改变这些错误观念,纠正这些乱象,各方必须携起手来,包括我们和兄弟高校,包括政府和社会,一起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打破应试的束缚,打破分数的桎梏,实现考生和学校的双向自由选择。”复旦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