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掐架:揭招生竞争冰山一角
事实真相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然而,在2011年高校招生录取关键期,上海两家“领头羊”高校为抢夺生源而“撕破脸皮”相互指责的事实,无疑将多年暗流涌动的国内名校“掐尖”大战摆上了台面。不少人称,这一同城高校“兄弟阋于墙”的争执,揭开的只是招生竞争的冰山一角。
近些年来,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加上对毕业生质量和学校声誉的日渐重视,对优质生源的抢夺愈演愈烈。“各个高校根据事先拿到的考生信息,联系各自争取的对象,竞相开出更优厚的条件,这种手段在招生竞争中早已十分普遍。而在招生咨询中或明或暗地贬低其他高校,也很难避免。”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这样说。
复旦大学声明中提到的“预录取协议”,本身就是高校招生竞争的一种手段。对有兴趣报考的部分优秀考生,名校通过面试或其他考查办法,提前签订协议,书面承诺他们将在填报志愿后100%被录取。复旦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做法符合教育部的精神和规定。目前有很多学校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不可忽视的是,这一预录取协议本身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学校和考生都可以随时撤销承诺而不用担负任何法律责任。因此,才会出现“冒充复旦老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