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上海市首批私人购买的电动车正式上路,8名普通市民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半个月前,“中国(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揭牌,嘉定区被指定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前天,电动车国际示范区的第一个运营中心———试乘试驾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预计年内接待2万名观众。
短短一个月来,从电动车“新手上路”到越驶越近,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也由此引出许多令人思索的话题……
车主有快乐也有烦恼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电动车主,他们感受到了特别的快乐与烦恼。
开众泰SUV电动车的陈颉恃,一见记者便说:“买了这车,我一下子成了小区名人。”原来,第一天把电动车开回家,他就被小区保安拦了下来:“朋友,侬这车老高级的嘛,连排气管都没有?”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小区里的居民隔三差五地要到陈颉恃家“瞧新奇”,每个人都问:省不省钱?“省,一天才用5元。”
陈颉恃自豪地跟记者说:“一位开宝马7系的朋友,还提出要跟我换车开!说实话,开他的车我还有心理压力,太烧油。我弟结婚借他的车做婚车,一天开掉半箱油。还给他时,我把油箱加加满,97号的,半箱要400多元呢。”
说到烦恼,陈颉恃也有一肚子的糗事。由于小区没有充电桩,他从家里接了4个拖线板,才把电源拉到车库。“充电时,车库的门锁不上,我总担心一觉醒来车被偷了。而且夏天要到了,晚上家用电器开得多,不知道电线能不能顶得住。”
不过,还有人比他更烦恼。黄伟芳买的中科力帆电动车要用20安培的直流电来充,家用12安培的交流电派不上用场。据了解,上海国际汽车城、电力公司以及车商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黄伟芳享受的是“超五星”待遇:每天有专门的工作团队,把她的车开到位于嘉定的车厂里充电,下午4点半再将车送回来。“亏得售后服务好,但这样用车到底不自由,觉得有些烦。”
目前电动车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于它的充电标准也未形成统一意见。上海国际汽车城总经理荣文伟说,“一个停车位只能停一辆车,不可能围着它安装多种充电桩。从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我们倾向于使用交流电,特别是在慢充和家庭充电的情况下,这样能免去消费者安装充电转换器。”可见,尽快统一电动车的相关标准十分迫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郭铁成认为,私人消费者的表达往往非常具体,唯如此,才能有效地推动技术更好地商用化。荣文伟说:“我们国际示范区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试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期盼扶持政策早明朗
赵宇买了辆比亚迪F3,油电混合的车型,对充电桩的依赖性相对小些。“反正没电了就用油呗。”但她对现在新能源车的政策环境却有点看法:“国家补贴6万元的政策早就出台了,上海的地方补贴政策细则却迟迟未公布。新能源车的购买优惠政策,明年底不就到期了吗?作为消费者,我们心里挺着急的。”
赵宇的一些朋友也想买电动车,但觉得花个四五万元给电动车上“沪A”牌照,有点贵。荣文伟说:“到年底,我们的目标是私人电动车拥有量能达到1000辆。这对于上海一年新增车牌总量来说,仅为1%—2%。我们建议,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划出1000张牌照,为新能源车举行单独的车牌拍卖呢?这些牌照可以在标识上有特殊设计,仅限于新能源车使用。”
奇瑞M1电动车的车主朱晓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的车总价15万元,除了国家补贴的6万元之外,还要缴纳购置税1万多元。算下来,比同等燃油汽车贵了许多。“我在4S店里看到,同样配置的奇瑞M1燃油汽车才卖3.88万元,我这辆电动车价格贵一倍多。
再说购置税,国家规定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今年开始按10%的税率征收,可我的电动车是零排放,怎么能按同样的标准征收呢?这好像不太合理。”
对于新能源车的保险政策,车主们也有所期待。前段时间,杭州的一辆电动出租车自燃引起各方关注。朱晓觉得,“最好专门针对电动车推些新险种,比如给电池也上个保险之类的。”赵宇也担心她那辆比亚迪F3停在小区里,会被高空抛物砸坏车顶的太阳能板,“这个也能保一保就好了。”
郭铁成认为,新能源汽车培育市场的根本方向在于启动私人消费,但目前的主要瓶颈是新能源车的经济性不够。“它的直接购买成本与传统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使用过程中又存在启动动力不足、电池衰竭,以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获得方便服务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开展私人消费者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