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前后,燕文化与辽宁式铜剑文化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潮,一系列考古发掘成果可以证明这个事实:在辽西地区发现的该时期辽宁式铜剑墓中,多随葬有燕式铜礼器和燕式陶礼器。近来在大凌河上游的建昌县发现了东大杖子墓地,1.8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已探明墓葬54座,在已发掘的中小墓葬中,普遍有成套的燕式青铜礼器和陶礼器随葬,还发现了多把金柄青铜短剑。
以上考古发现可证明辽宁式铜剑文化与燕文化融合的时期,辽西地区已经建立了政治中心。
异形戈是从辽西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吗
丹东发现异形戈之前,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九州列岛都曾发现过异形戈,特别是在日本,异形戈发现的数量更多一些。
郭大顺先生曾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异形戈及辽西异形戈三者之间作过比较,他说:“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异形戈的胡要短一些,双槽由相近到相交,内加长,援身加宽;比之辽西异形戈,可看出形制变化和演变情况。辽西地区陆续发现年代明确的异形戈后,考古界一直希望在辽东地区也能发现异形戈,以有利于研究和推演异形戈的传播线路。所以说,这次‘三普’在丹东找到异形戈,是一次非常令人振奋的发现。 ”
那么,这件宽甸异形戈与早前发现的辽西异形戈之间又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呢?
专家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宽甸异形戈的形制介于辽西异形戈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异形戈之间,而短胡与戈身铸方格纹更接近于后者。
首先,在外观上,宽甸戈的尖锋和援这些部位很像同时期当地流行的青铜剑,特别是戈的锋尖部分,其剖面及平面的形状与当时青铜短剑的尖锋部位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只是剑锋稍短,这些特点与辽西发现的异形戈非常相似,说明辽西异形戈与宽甸异形戈在文化渊源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还有,宽甸戈的柱脊部位与当时流行于辽西地区的青铜短剑的剑脊也相一致,但与本地的青铜短剑剑脊有明显的区别。近些年丹东地区陆续发现了几座藏有青铜短剑的墓葬,这些短剑的剑脊上均留有铸造修整中敲打的痕迹。但这件异形戈的柱脊上却没有经修整的痕迹,这说明该异形戈在生产中采用了比本地短剑更为先进的铸造工艺,而其工艺应是来自辽西。
专家初步推断:异形戈经历了从辽西、辽东到朝鲜半岛及日本九州地区的传播过程,彼此之间既有文化联系又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然而,这些异形戈当时究竟由什么样身份的人使用,它代表了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些问题专家们暂时还给不出答案,要解开这些谜团,就有待于今后有更多、更重要的考古发现了。
延伸阅读
日本考古界关注辽宁异形戈
2006年8月,日本考古界的几位学者来到我省考察关于青铜时代的考古成果,专程参观了于道沟出土的异形铜戈。
日本学者为何如此关注我省出土的异形戈呢?郭大顺先生解释说,这就与日本考古界关于弥生文化年代的争论有关系了,辽西地区发现的异形戈可能会为这场争论提供一个寻求答案的路径。
这场争论的起因是,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对弥生文化的陶器重新进行了碳14测年,结果发现它们普遍比以往所认定的弥生文化年代要早数百年,这可能将弥生文化的开始期向前提将近500年。
日本考古界从前认为弥生时代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大致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晚期到汉魏时期),而如果向前提500年,那么弥生时代的起始年代就相当于我国的西周中晚期了。
由此,日本考古界维持原观点派和支持新观点派发生了争论。
2006年5月15日《每日新闻》转载了我省《葫芦岛文物》上发表的建昌于道沟异形戈图片,认为在这件异形戈上可能会发现弥生文化年代的答案。
那么,辽西的异形戈与弥生文化年代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郭大顺先生说,异形戈是日本弥生时代最常见的一种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礼仪,对弥生文化有很大的代表性。
异形戈在日本出现,最早是在弥生文化前期末到中期初这一段时间里,按以往对弥生文化年代的推算,应为公元前1世纪左右,但如按新测定的碳14年代数据,则在公元前380至350年间。
日本九州地区的异形戈常常与曲刃青铜短剑伴出,而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列岛的曲刃青铜短剑就源自辽宁式铜剑。因此,辽宁地区陆续发现异形戈,不但成为追寻异形戈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异形戈年代的重要参照物,因而对日本这场关于弥生文化年代的讨论来说,它们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证物。
来源:辽沈晚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