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2002-2012苏州之变,架构精彩的 “三维坐标”

2012-08-09 16:39:05 来源:新华报业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苏州十年,架构了一个以创新驱动为X轴、城乡一体化为Y轴、人民幸福为Z轴构成的三维坐标,成功演绎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生动轨迹。

X轴:从要素拉动到创新驱动

【实景聚焦】

一把看似普通的刀,削水果、切菜,干净利落。可刀具的制作材料竟然是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加入纳米氧化铝粉体,陶瓷就变得锋利而坚硬。液晶面板用上纳米微球做的支架,液晶显示器马上显示出高清图像。把微球添加到化妆品里,就能让皮肤更细腻……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展示的纳米技术的神奇魔力,让人叹为观止。

纳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见证的却是苏州这座创新之城的新高度。

苏州专门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占地约100公顷的纳米城,集聚了以中科院纳米所为代表的数十家创新研发机构,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

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经济的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苏州及早谋划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瞄准高端,苏州以自主创新为支撑率先“卡位”,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相匹配,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38.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4.3%,2011年达到1.1万亿元。

“苏州通过大投入来积聚和激发科技研发力量,去年研发投入257亿元,占了GDP的2.45%,全市63%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苏州的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得分也居全省首位。”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卢宁说,苏州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已在79%左右,表明科技进步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催化苏州转型升级战略提速,突破劳动力、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瓶颈对“世界工厂”的制约。与此同时,苏州人认为,基础雄厚的制造业正是服务业发展的“沃土”,苏州有条件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

结构优化,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全市一、二、三产增加值比例变成去年的1.7∶55.6∶42.7,经济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

今年7月,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登载了华盛顿大学商学院教授道格·格思里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思考》。道格对苏州认真考察后做出这样的评价:“苏州从一个安静的旅游目的地转变为一个经济偶像,是创新发展的绝佳范例”。

Y轴:从城乡二元到一体化发展

【实景聚焦】

走进张家港永联村,数十幢高层公寓楼鳞次栉比,步行街、亲水走廊、喷泉、水幕电影……徜徉在这个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仿佛置身现代都市。“这是2005年底投资15亿元建设的,3000多户村民到这里集中居住。城里有的,我们永联都有。”村党委书记吴栋材说。村里还拿出828万元,把“农村社会保险”转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村民们拿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养老金,享受一样的社会福利待遇。

回望10年科学发展路,苏州的一大特点,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与“三农”(农民、农村、农业)互动并进。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苏州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充沛能量。

苏州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七个一体化”为抓手,苏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通过鼓励农民带股、带保、带房进城镇,加快农民市民化、职业化进程,全市累计有43万农户、逾11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88%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8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4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去年,苏州的城市化率已达70.6%。

国务院研究中心专家点评,苏州创新发展土地股份、社区股份和专业经营三大股份合作社,“人人是股东,家家有股份,年年有分红”,形成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是新的“苏南模式”。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在98%以上。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去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到今年底,全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业有望实现全面并轨,再开全国先河。

如今的苏州农村,推开窗户就是田园风光,走出家门就是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公共服务与城市快速接轨。近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2%,城乡居民收入比始终在2∶1以内,领先全国。

Z轴:从蜗居古城到宜居新家园

【实景聚焦】

“再过十来天,全部21幢楼就要封顶了。”7月25日中午,站在今年初首先封顶的20号楼前,颜维强的笑脸在炙热的阳光下愈加灿烂。作为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副总指挥,他和工地数千名工人在这里奋战了两年,为的就是确保5000多户居民明年6月顺利回迁。

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南环新村,是苏州城区规模最大、墙板房占比最高的一个老新村,大部分房屋不同程度出现墙体开裂、阳台脱落等险情。2010年5月,苏州正式启动实施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4778户南环居民迎来了彻底改善的一天。而原址回迁、1:1.25比例返还的创新做法,几乎赢得了住户们的一致认可。

苏州的决策者始终认为,发展说到底是为了民生。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以及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综合改造工程,构成苏州2010年最激动人心的“三大民心工程”。统计显示,“十一五”时期,苏州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了1420亿元。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为民办实事需要投入,但毕竟要受到财力的制约。解决了愿不愿做的问题,关键在会不会做,能不能抓住机遇,从百姓最迫切、最关心的事上找突破。

一个南环新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预算投资23.5亿元。工程负责人说,“市里给了1个亿,沧浪区给了5000万,另外还有一块地,税费减免2个亿。”平衡巨大的收支落差成了非常现实的经济学难题。事实上,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的危旧房改造公司早已胸有成竹,包括除盖高楼提高容积率、出租内置商业用房、土地出让收益等。这位负责人坦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工程进度和质量。

民生为本,民心为上。近年来,苏州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件件得民心。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到明年仅剩的2万多个马桶彻底告别苏州人生活,从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到老住宅小区、背街小巷脱胎换骨式整治;从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残疾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待遇,到为老年人开展了两轮免费健康体检……苏州人的幸福指数进入快速提升期。

“假山假水城中园,真山真水园中城。”透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苏州路径,一幅苏州人的诗意生活图触手可及。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