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城涝”,仅把钱扔向地下还不够
“重地表、轻地下”造成的城市内涝灾害,给市政建设上了生动一课。最近,一些城市纷纷行动起来,加大对地下管网设施投入。据报载,仅南京就将向地下“扔进”180多亿元。在肯定这一可喜现象的同时,有专家郑重指出,治理“城涝”,仅向地下扔钱还不够,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提高建设标准,从根本上畅通水路。
亡羊补牢犹未晚。城市管理者亟需补课,更新发展理念,同时在城市建设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以往“重地上、轻地下”的急功近利思想。
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值得称道。作为苏州东部新城的园区,早在十几年前建设之初,就不惜花了3000多万元买来一份“洋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做到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等同步到位。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易受水淹,园区在地下做足“功夫”,把地基整体抬高近一米。这一当时不为人理解的举措,确保其至今没有遭受水灾。
规划先行,建设标准必须同时跟上。有些城市花费数十亿翻新了整个城市管网,却同样难逃被淹的厄运,比如最近一场暴雨,让南昌去年向地下投入的20亿元悉数打了水漂。道理很简单,城市管网设计能力,仅仅局限于一年乃至数年一遇的暴雨,可碰上特大暴雨或连续降雨就必定束手无策。
这方面,巴黎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巴黎下水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目前总长达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成为世上唯一的下水道博物馆,至今每年都有十多万人来参观学习。
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15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面对城市泄洪这个古老课题,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我们不差技术也不差钱,差的是一颗为城市深谋远虑的责任心。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如今,一场大雨让许多城市的“现代化”泡在了水里。城市现代化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龙头,在江苏各地正全力迈开“第二个率先”步伐的关键时刻,城市内涝集中爆发,给各地上了生动而及时的一课——现代化不能只重视城市地面形象建设,更要重视地下空间运行功能完善。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