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2004年为2626亿元,到2011年突破了1万亿元;粮食直补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6亿元。
2003年以后,针对当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家采取了遏制热点行业盲目投资势头等举措,淘汰钢铁、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同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003年10月,我国启动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张军扩说,受益于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扭转了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方向,各地人均GDP的差异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护环境,从2006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加大淘汰小火电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数千万吨至两亿多吨,相当于形成了节约1.1亿吨标准煤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1%,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6%和14%。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和15%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