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和创新的挑战
在稳物价成为当前头等大事、经济增速回落引起一些人担忧之时,结构调整似乎从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淡出”。但正如专家一再提醒和强调的那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要害。
不少企业尤其是东部企业,也正在往这方面努力。
陈苍松告诉记者,为了摆脱廉价订单“依赖症”,集团正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加速“新型竹纤维纺织材料”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压缩传统棉纺产品产能,将企业重心转向新型纺织材料的开发。
两年前,以出口柴油发电机为主营业务的福建唐力电力设备有限公司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来自海外的订单大幅下降,令公司总经理黄梦财至今还心有余悸。
“企业不能孤注一掷,把重心全部放在出口业务上。”黄梦财说。自此以后,唐力公司加快引进绿色节能技术,开发天然气发电机组,大力拓展内贸业务;同时通过在海外铺设自有营销网络,持续稳定外需。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唐力公司内、外贸业务比重从2007年的3比7调整到如今的各占50%;同时依靠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订单量已达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左右。
总部在深圳龙岗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则更是一个创新转型的样板。这家公司日前宣布,截至2010年底,该公司共拥有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约占总员工数的46%。
在华为布置得像精品店一样的展厅里,年轻的技术人员用不同的语言为来访的各国参观团讲解公司的新产品、新技术。人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展台前驻足、讨论、微笑、拍照。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代琪说,公司正在开发像云计算这样最前沿的技术,同时也在回收旧手机等硬件,这是为了配合政府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但从整体形势上看,困难仍然不小。黑龙江英特瑞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计算机信息技术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多功能型数控车床,已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可以说我们的车床技术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但在资金运营方面有困难,研发出来的好东西难以产业化。”公司董事长刘朝栋说。
刘朝栋告诉记者,企业搞研发就等于烧钱,前期投入大。往往到成果出来了,大部分资金都已耗尽,真正到了产业化阶段反而成为“无米之炊”。
除了融资这个“老大难”问题,各种内外部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在煎熬着中国的企业家们。无论是在纺织、玩具、鞋帽等传统加工制造行业,还是在电子、信息、医药、新能源这些新兴产业领域,同样的问题摆在了不同行业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