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鸟瞰(资料照片,1999年)。
30年前,三峡出口的南津关,漩涡滚滚,礁石密布,稍不留神就船毁人亡,有着“鬼门关”之称。如今,这里江阔水深,风平浪静,万吨级船队往来其间,“川江不夜航”已成历史。
南津关的改变,源于葛洲坝的修建。这座中国人在长江干流上首次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因先于三峡大坝问世,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今年7月30日,葛洲坝运行30周年。回顾历史,可以自豪地说,葛洲坝是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惊天伟业,是二十世纪中国开创水电辉煌的一座丰碑。
攻坚克难 十万大军铸就长江第一坝
修葛洲坝难,难在技术和规模。
除要解决泥沙淤积、生态保护等世界性难题,还要攻克众多技术难关:要史无前例地截断长江,解决深水区、大流量、高水头的截流问题;要安装好大规模的部件,比如号称“天下第一门”的船闸人字门,正向和侧向允许误差只有5毫米;还要设计与低水头、大容量相适应的水轮发电机组……
葛洲坝需开挖、回填土石方1亿多立方米;浇灌混凝土达1000多万立方米;所需金属共7万多吨……在当时缺乏大型设备、全凭人挑肩扛的条件下,如此的工程量可谓“浩大无比”。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进行第三次“大体检” 三峡和葛洲坝电站今年上半年发电逾390亿千瓦时 资料:万里长江第一坝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