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1年开始,小小的宜昌城很快会聚了12万建设大军。他们风餐露宿,以铁锹、扁担、板车等为“武器”,抢修围堰。其中,来自湖北三地九县的10万“民兵师”自带口粮,每天仅有5角钱的生活补贴。广大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的精神,科学施工,成功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81年1月4日,江水仿佛一匹野马奔腾。巨大的混凝土“四面体”投下去,竟像一片树叶在江面上飘然而去。危急时刻,技术人员改变方案,用粗壮的钢丝缆绳把三四个25吨重的混凝土块联成“葡萄串”,填进咆哮的龙口,经过36小时23分的激烈奋战,终于驯服了长江,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那宽34米、长280米、水深4米的葛洲坝船闸,成为我国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通航建筑物。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重约600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的人字门,实际安装误差均小于2.5毫米,这一奇迹又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两台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17万千瓦发电机组,转轮直径达11.3米,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机组之一,被誉为“世界卡普兰式水轮机的里程碑”。
道道“鬼门关”相连的川江航道,因葛洲坝水库淹没了急流险滩和绞滩站,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在葛洲坝船闸工作了30年的操作员李秋红说:“当年通航时,东方红51号是第一条过闸船舶,现在这种小船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客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