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枢纽工程平稳运行30年
1981年,葛洲坝人迎来一连串喜事:1月4日,实现大江截流;5月23日,下闸蓄水;6月27日,2号船闸试航成功;7月30日,首台机组发电。
当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时,陆续投产的发电机组,开始暴露出一连串严重问题:
机组部件推力轴瓦多次烧毁,须重新刮瓦处理,造成人、财、物大量损失;励磁系统屡现故障,严重影响电站运行,仅从1981年到1983年就发生8次重大事故;水轮机屡次漏油,威胁安全运行,造成污染……
“葛洲坝机组需在低水头下运行,制造起来有难度,在那个年代,单靠计算器和计算尺研制出这样的机组非常了不起。但因无经验可循,葛洲坝机组运行初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运行中不断整改,应该说也是件好事,可为我国水电技术装备制造业积累经验。”长江电力总经理张诚说。
为克服难题,葛洲坝组织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集中攻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第一套性能优良的弹性金属塑料瓦问世,彻底解决了大型水电机组烧瓦的难题。随后,又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了大型机组励磁系统灭磁新技术,此项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工作,科研人员还改进了转轮叶片密封装置,一举攻克了当时被列为水电十大科技之首的“转桨式水轮机转轮漏油问题”。
曾任葛洲坝电厂厂长、现任三峡电厂厂长的李平诗说,30年来,葛洲坝逐步焕发出青春,运行工况比原先的设计还要好。21台机组原额定功率为271.5万千瓦,目前可安全达到291万千瓦的最大功率。
记者在葛洲坝电厂中控室的屏幕上看到,机组平稳运行。值班人员说,通过先进技术,电厂能够实现自动化运行。目前,整个电站当值人员仅有10人,是1989年全部机组投产时的十分之一。
为让“老船闸”永葆青春,葛洲坝的3座船闸即将换“脑”连为一体,统一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上监控运行,以提高船闸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使其更好地适应三峡蓄水后与日俱增的航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