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刺激”
在接受采访中,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可观,因为与欧美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仍旧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本身就内含了经济增长的空间。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除了大量的机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中国城镇化背后酝酿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就建议,要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和政策着力点。
中国在过去10年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约1.7亿农民成为市民。根据今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拥有13.4亿人口的中国计划将城市人口比重从现在的49.7%提升至2015年的51.5%。如果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至少需要3.6亿农民在20年的时间里变为市民。
20岁的李丽娟就期待着能成为市民。在大型穆斯林服饰生产企业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团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数百名工人在嗡嗡作响的绣花机、缝纫机前飞针走线。李丽娟坐在一台大型绣花机旁往电脑输入穆斯林“小白帽”的图案程序。
李丽娟告诉记者,公司为她们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月的基本工资加绩效收入约为2300元,工作两个月之后花1200元买了一部触屏手机,上月的工资刚刚寄给妈妈为家里添置了洗衣机。“如果干得好,希望能和男朋友一起在西宁安家生活。”
据公司副总经理马鸿雄介绍,公司近3000名员工均来自西宁周边县城的农村。像李丽娟一样正在期待成为市民的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他们所推动的城镇化决定着中国依然处在较快增长的大周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咨询部副部长王军说,3.6亿农民将成为市民,首先意味着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需求。中国政府计划在2011至2015年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实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更大范围的覆盖等措施都将带动投资,拉动经济。
有专家认为,如果以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每转变1%的农民社会身份,每年需要租售住房700万套。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零,也可以保证每年GDP10%的增长态势。
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转化为市民还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
“因为城镇化同时也是中国调整不同阶层收入差距,不同地区发展差距的过程,这种追赶也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力。”王军说
但是,城镇化并不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充分条件,还需要各种综合配套体系的推进。
很多人把目光投向重庆这个“中国的缩影”。重庆有3000万人口,三分之二是农民。重庆提出了一项突破性的户籍改革计划:到2012年,让300万农民拥有城市户口,用10年时间新增城市人口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