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经济形势·中国聚焦)中国知难而进延续经济奇迹
“十二五”开局之年已过一半。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增速的回落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国际上一些舆论对中国经济继续增长不太乐观,认为投资拉动不可持续,而出口、消费均较乏力,中国经济的奇迹很可能到了一个“拐点”。
此间专家指出,考虑城镇化、自主创新等带来的“增长红利”,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可观。从种种形势看,中国经济已经避免了“硬着陆”,但如何走上更加科学发展的轨道,还需注入更大的智慧与艺术。
中国经济知难而进
从陕西到甘肃,纵横交错、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令人印象深刻。而在一些年前,这里很多地方的人,连自家方圆几公里外的地方都没有去过。
记者看到,在西部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已是脚手架林立,房地产商正在向这里的市场转移。
对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的投资,常常被认为是拉动西部地方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
今年上半年,投资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超过53.2%,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西部一些省份的官员对记者说,投资对当地GDP的贡献率不低于70%。
对于奇迹般强劲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经济来说,这不一定是值得欢欣鼓舞的现象。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也已为现有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国家审计署6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占当年GDP的1/4,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依靠中央政府良好的财政状况和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地方政府债务尚不会对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但是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肯定会逐年减弱。
房地产市场本身也面临进一步调控。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较大情况下,下半年房地产调控如何落子,备受关注。
在辽阔但相对贫瘠的西部,记者也看到了消费上升的景象。许多加油站前都排着汽车的长队,超市中水泄不通。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天水,中国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今年开设了它在这座城市的第一家连锁店。
但是,整体上,当地消费还难称旺盛。不少市民反映,他们对通胀十分担忧,并仍被高昂的教育、医疗等费用所困。
统计显示,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回落的幅度则更大。
而在传统中国经济的龙头东南沿海,出口放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用工荒等问题比较突出。
今年二季度以来,严峻的外贸形势令福建泉州棉纺龙头企业宏远集团的副总裁陈苍松伤透了脑筋。
去年国际棉价暴涨,严重推高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没想到近期棉价回落,企业竟又遭受“二茬罪”。陈苍松说:“公司库存的棉纱等原材料,一般都是提前3个月采购,但近期国内外棉价下跌,所有棉纺织品出口价格跳水20%,公司生产越多亏损越大。”
福建是传统的外贸大省,今年5月份传统商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速,但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延续弱势;由于友达光电、捷联电子、厦华电子等电子企业对美出口锐减,全省5月份对美国出口仅增长10.1%,增速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