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河南原阳“废弃秸秆”成了农民增收的“香饽饽”

2012-08-10 17:41:57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每逢夏收、秋收之际,“秸秆禁烧”成为全国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河南省原阳县却巧用秸秆编织草绳、草帘、草棒、青贮畜牧饲料、种植食用菌、造纸等,不仅使令人头疼的“秸秆禁烧”工作不再难,而且“废弃秸秆”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现在,虽是酷暑盛夏,可是在原阳县阳阿乡阳中村一片场地中堆满一垛垛小麦秸秆,该村村民张军富正挥汗如雨,指挥着长臂叉车将一捆捆小麦秸秆装上一辆农用卡车。

“老乡,你这是装车往哪送啊?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等几天再送啊?”

“呵呵呵,大热天干活我们习惯了,再说了,人家公司还等着要货呢。”张军富一边装车一边和记者聊。原来,他是阳中村村干部,当他看到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夏收时,除了一部分村民直接将秸秆卖掉外,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这些秸秆,好多秸秆堆到地里没人理睬,不仅影响秋作物生长,而且容易发生火灾,给“秸秆禁烧”工作带来很大隐患。“如果有一种机械能快速的将这些麦秸收起,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说不定还能赚一笔钱。”2005年夏收时,张军富买来了第一辆“麦秸打捆机”,没想到两万多元的机械10天就回收了成本,第二年他又买来5台。2010年他淘汰了4台旧的打捆机,又进了4台新型打捆机,一台打捆机一年(实际回收时间为10天左右)净赚5万元,6台一年10天的回收时间让张军富稳赚30万元左右。

据了解,原阳是农业大县,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218万亩,其中秋季作物104万亩,夏季作物114万亩,年产秸秆可达107.7万吨。夏季小麦秸秆20%左右直接粉碎还田,剩余的80%左右作为工业或者畜牧原料由像张志强这样的农民经纪人拉走卖给造纸厂、养牛厂、食用菌厂等。

在原阳县,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废弃秸秆”中,小麦秸秆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来自秋季的稻草、玉米秸秆等。

原阳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年可消化玉米等农作物秸秆35.9万亩,青储饲料21.54万吨 。每逢秋收之际,养殖场外,一车车绿色的玉米等“废弃秸秆”经过粉碎之后,变成一座座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的“青山”,经过发酵之后成为奶牛们绝佳的“精饲料”。位于该县官厂乡滩区的福源奶牛有限公司,奶牛存栏1100头、每天向三元乳业集团提供鲜奶8吨,青贮饲料1.8万立方米,为滩区群众增加收入1256万元。

此外,原阳县是中国第一米的故乡,有丰富的稻草秸秆。自1992年开始引进草编机兴起草编行业至今,原阳县已发展草编机、草绳机1000余台,生产出来的草苫、草绳、草棒等广泛用于苹果、蔬菜类等物品的保暖、储存、运输等,产品远销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同时还带动了专一销售草编机代理商2家,制造草编机厂家2家,草编线加工生产厂家十几家,吸收当地农民12万余人就业,年创产值2.4亿元,真真正正让农民将“废弃稻草”编成了“金条条”。草编行业的兴盛,不仅让个别农民转身变成了“小老板”,更让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在家照样打工挣“大钱”。每逢草编旺季时,全县2000多台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在农户和草编厂之间。

原阳县将“废弃稻草”变废为宝,让“废弃稻草”真正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记者 马守国 实习记者 张静) 实习编辑:李朝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秸秆 致富 环保 绿色经济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