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思南县共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88.22平方公里,占全县石漠化面积的25.6%,共涉及到5条小流域和全县7个乡镇、125个村。
铜仁思南这种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带动农民参与的市场化治理手段,被专家称为石漠化的产业化治理实践。
对此,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说,铜仁是国家确定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示范区,将用足用好用活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铜仁特点的扶贫开发路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石漠化治理、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中,铜仁将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脱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发展要素。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三权”要素改革,合理保障农民群众对农村土地、宅基地、房屋、林地等资本的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变为“流动的资本”。
二是健全农村市场交易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茶青(水果、蔬菜)交易市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农家超市,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产销衔接。
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在金融扶贫领域先行先试,在贵州省率先启动实施开发性金融支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推动开发性金融与开发性扶贫深度结合。
据刘奇凡介绍,2012年以来,铜仁市与国开行贵州分行建立了金融贷款合作关系,授信资金达30亿元,发放贷款9.63亿元,惠及茶叶、畜牧、中药材、食用菌和乡村旅游5大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政府选择重点产业、金融资金跟进扶持、多措并举防范风险、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壮大产业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取得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盈利的良好成效。2013年5月15日,还迎来了全国开发性金融扶贫经验交流会在铜仁市召开,铜仁市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铜仁的石漠化治理中的产业化实践只是贵州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8%。在全省5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县有30个,以致成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贵州省的78个石漠化县全部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
基于贵州省各地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石漠化监测两次结果对比显示,贵州省2011年石漠化面积比2005年减少29.23万公顷,减幅为8.82%,每年净减少4.48万公顷,年均减少1.48%,标志着全省石漠化每年以2-3%速度恶性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逆转,石漠化呈现逐年面积减少、程度减轻趋势。
在2008-2012年这四年间,贵州省还夯实了石漠化治理项目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一、二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2.16和1.58个百分点,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7.43个百分点,并且切实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5.95%。
“石漠化出现净减少,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林草植被恢复是石漠化好转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占62.1%。劳动力转移、生态移民、农村产业及能源结构调整,贡献率占18.9%,农业、水利及其他工程措施占15%,其他因素占4%”,一位地质专家分析说。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省份,环境的有效治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此,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贵州将大力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草地湿地恢复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并从2012年起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9年时间把200万居住在深山里的贫困农民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在小城镇和产业园区,使他们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在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
在贵州,更多的裸露石山,将披上赏心悦目的绿衣。
(记者 苏江元 李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