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来这里看到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一块一块光秃秃的”,贵州绿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兵回忆到,现在,当初的石漠化区域已变成了许家坝万亩草场上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动画面。
林海兵来自浙江台州,长在海边,来贵州之前,一直从事海事工作,帮着父亲打理一个清理海上建筑垃圾的公司。
“人总得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从海到山,林海兵说他的事业的转变,就像石区变牧场——这样的大变化就发生在贵州铜仁市思南县。
依托许家坝万亩大草场,林海兵于2012年投资1000万建起了牧场和养殖场。并计划到2014年完成5000万的投资,形成种草、牛羊饲养、屠宰、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企业。
林海兵说,许家坝万亩大草场实际面积为3.5万亩,外围总面积占地5万亩。要让草场的整条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循环发展,至少需要3000头左右的能繁母牛。但目前大草场上只饲养了400多头能繁母牛和600头商品牛。公司计划在两年内通过公司养殖和订单农户扩展到3000头,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林海兵说,他非常看好思南小黄牛的品质。为进一步提升其商品价值,后期将整合市场资源,把销售锁定在广东、江浙甚至香港地区的高端市场上。
石漠化地区的草场开发促进了石漠化治理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到保护生态的事业中。
52岁邓仕权是许家坝镇的一位村民,他今年以技术投股的方式参与了公司草场饲养的经营,除了用自己多年来饲养牛羊的经验协助林海兵一同管理好这片草场之外,他还自己承包部分土地种果园和经济作物,饲养100多头牛,现在一家五口年收入可达十多万元。
林海兵愿意把未来投入到思南牧场,除了“生态资源决定未来市场”的生态论外,还在于当地政府对牧场发展的诸多支持。
高级畜牧师熊文康是思南县畜牧局的副局长,多年来一直在技术上负责和跟踪草场的发展。林海兵的的公司进入以后,熊文康就从专业的角度,对公司的牛羊配置、防疫,草场种植、修复等进行指导。熊文康说,牧场最多只能承受2000头牛,如果绿量公司要在产业下游拓展,缺口的牛源就只能通过周边乡镇的农民参与饲养才能解决,否则草场生态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企业越发展,就会越加重视草场的建设,并带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实现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
思南县负责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发改局副局长谭力说,思南在石漠化治理中,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抱团”治理;二是基础条件具备后,引入企业、产业化经营。
抱团治理,就是在石漠化专项治理资金以外,整合扶贫、交通、水利等资金集中治理。
除了万亩草场以外,思南通过小流域治理工程,每年集中力量治理一条小流域,“从2008开始至今的五年里,我们总共分批治理了五条小流域。并根据不同地区土质的区别决定需要种植哪些作物”。谭力说,现在,思南县的许家坝小流域可以看到万亩草场的壮阔场面,张家寨可以领略到重点茶业园区里的飘香茶叶,孙家坝和杨家湾等小流域地区则种满了金银花、核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