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深圳十大观念诞生记

2012-08-27 17:06: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深圳十大观念诞生记

当仇和还是昆明市委书记的时候,这位总是绷着脸搞改革的官员干了一件似乎流行歌手才会做的事情——签名赠书。

2011年昆明市党代会开幕当天,500多名党代表每人得到了一本书,扉页上是仇书记亲笔写下的“赠荐:某某党代表,精读深研”,落款“仇和,2011年8月1日”。

获得赠书的党代表曾评价:“这本书说出了所有改革家的心里话。”如今一年过去,仇和已是云南省委副书记。在他所推崇的这些观念的发源地深圳,一位普通市民也发出了共鸣:“这话特别说出了我的心声。”

那是台风“韦森特”登陆深圳之前的雨天,在著名景点大梅沙,一个路过的年轻人顶着渐渐密集的雨滴,认真地看着十大观念海报墙,指指“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对身边的人郑重说道。

这是头一回,领导不拍板,“让市民自己选”

千里之外仇和的意外之举,让深圳的记者们耐不住性子去打探缘由。从昆明采访归来的记者带回一个“据说”:

仇和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昆明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他拿着别人借给他的《深圳十大观念》翻了一会儿。读着读着,这位市委书记突然间大声叫道:“好!”

不过,仇和大概不知道,他能有机会看到这些让他大声叫好的观念结集成书,多亏了一个不知名的普通深圳市民。

2010年8月1日,网友“为饮涤凡尘”在深圳新闻网的“深圳论坛·我说深圳事”栏目发了一篇帖子《来深十八年,再回忆那些曾令我热血沸腾的口号》。

“我是1992年5月来深圳的,之前在海南,当年资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听收音机广播是一种时尚。坐在215路香蜜湖到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司机大佬正在听收音机,听到的头一句话就是‘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帖子里这样写道。

文内还配了一张黑白照片,那是当年竖立在蛇口工业区的巨大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听到这句口号,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曾为深圳建设流血流汗奉献青春与热血的人们,离开深圳回到家乡后,每当听到这句话,会激动万分,就会想起自己曾经在深圳激情燃烧的岁月。”

该帖很快赢得网友热烈的回复,第二天就置顶了。

借由网络热帖的人气,在深圳报业集团主办下,深圳商报、晶报以及深圳新闻网搞起了一场活动,向市民征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

为了收集市民提交的观念,深圳新闻网还专门设立了“留言墙”,每一条留言都被编上作品代号,显示在网站上。

做了多年版主的夏有为起初并没料到活动的火爆,“原来只想着评出10个观念,就评10个就成了”。结果,在一个月时间里,这面电子留言墙上留下了数千条“小贴士”。

这场为自己的城市立言的评选,得到市民热烈的回应。夏有为记得,他曾接到一位来深圳生活20多年的70岁老爷子的电话“抗议”,因为留言墙只在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之间开放,这位老爷子夜里11点多突然想到一个主意,想上网提都没处提。

“深圳越来越有城市的味儿了。”夏有为说,在他管理的论坛上,热门话题大多跟城市发展有关。“别的城市,大家是从别人手上继承过来的,有丰厚的遗产。深圳真的是一群人奔到一起,胼手胝足,一点一滴地把它建起来,就像燕子堆枝筑窝那样。”

“深圳贡献的不只是GDP,不只是夜店,更重要的是,它还贡献了观念。”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胡洪侠评价说。

面对光是翻页就要花费不少时间的留言板,网站内部先进行了一次“初选”。他们把几千条观念做成演示文稿,投影在大屏幕上,七八个工作人员仰头看着一条又一条在眼前闪过,遇上曾经出现的就删掉,“有点像考记忆的游戏——消消看”。

就这样,几千条观念缩减到200条。这时候,被“观念消消看”搞得筋疲力尽的夏有为“打算偷个懒”。身为深圳新闻网互动总监,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组织向市民征集点子的活动。接下来哪10条观念可以最终入选,他本想按老规矩,往上一交,“让领导拍个板,直接定了就算了”。

但是,交上去的名单却很快被退了回来,批复简单干脆——“让市民自己选”。

“让市民直接票选”,在常常跟政府打交道的夏有为的记忆里,这是头一回。

“你们搞这个,一定要有代表性,对得起深圳过去30年!”

直到今天,在留言板上还可以看到人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观念,“杀出一条血路”,“公民社会,共同成长”,“英雄不问出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有的甚至干脆只有一个字“闯”。

当第一轮网友投票选出30条候选条目时,身为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的宣柱锡看着名单心里嘀咕:“怎么还有一条叫‘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不是大白话吗,这也算观念?”

虽然压根儿不看好这条备选观念,但这次,这个掌握最终签发权的总编辑却也只有在心里嘀咕的份儿。决定深圳十大观念最终名单的权利,一半在参与投票的网民手里,一半则在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手里,而这些评委里,“一个政府官员也不要”。

来自社科界、学界和媒体的15人组成了评委会。为了选出最合适的10大观念,他们还举行过研讨会,并对候选观念进行无记名投票。与此同时,主办方在深圳新闻网专门开辟了需要用身份证信息登录、识别度严格的IP投票平台,接受民众对这30条候选观念的选票。

在深圳报业集团9楼会议室里,评委开会可不是一团和气。他们大声陈述理由,为自己中意的观念“拉票”,激辩正酣时,甚至不惜“撂狠话”。

讨论会上,有人站起来就直接说:“‘公民社会,共同成长’这条必须进,因为它符合未来中国社会应该发展的方向。如果‘公民社会’这一条没有入选,就对不起深圳的法治建设。”

也有人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条得进,这就是当年我们来深圳所感受到的拼搏精神!”

但马上有人反驳他:“你这个也太残酷了,这完全是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啊!”

讨论现场言辞尖锐,以至于组织者夏有为不得不安排笔录员记下评委说的每一句话,“得记下来,以免他们以后不认账”。

就连一直票选排名第一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都引起了一番争论。

“这条已经过时了,太强调今天和物质了,现在已经不合适了。”有评委表态道。

但马上有人反驳:“它是历史的产物,是最纯粹的深圳精神,这条毫无疑问应该入选,根本不必争论。”

这种讨论一直维持到最后一轮投票环节,主办方不得不组织评委打分来分胜负。就在投票之前,评委们还为观点争锋。

“‘英雄不问出处’,这就是深圳啊!”文化学者胡野秋说。当年身为中国新闻奖得主的他到了深圳,一样要从头开始,从写最基本的消息开始。深圳给他的印象,就是没有森严的等级,所以他坚持“这条一定要进”。

主持评委投票的是深圳商报文化新闻部主任张清,他是深圳十大观念评选的主要负责人。可是,就连本该保持中立、专心主持投票的他,都忍不住插嘴说:“还有那一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条肯定得上啊!”

夏有为记得,当时有些体制外的专家“锋芒毕露”,甚至激动得拍桌子:“你们搞这个,一定要有代表性,对得起深圳过去30年!”

最终只能看选票。投票截止时,网友投票总数达66874人次,他们选出自己心中的前10名。而评委们也无记名投票选出10条观念,两项投票各占50%的权重,最终得出结果。

结果一出,张清惊讶地发现,网络投票结果和专家投票结果中有9条完全重合。但他也“非常非常遗憾地”看着自己钟情的那条,以微弱差距,被挡在了十大观念名单之外。

“这个评选过程本身,就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十大观念评选之前,张清负责过多次类似活动。他本以为,这次也会跟以往一样,“评个选,颁个奖,就结了”。

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开始。

作为统筹十大观念书籍撰写的负责人,他惊讶地发现,在距离深圳1784公里外的昆明,采购《深圳十大观念》这本书的明细竟然是“1万1千册”。“深圳十大观念”竟成了昆明的热门词汇,他迅速派自家记者前去采访。

结果,记者带回来了这样的细节:

时任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在党代会上为500多名党代表签名赠书,“后来手都写僵了”。收到赠书的党代表说:“工作30年来,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市委书记亲笔题字的赠书。”也有人直言,看了《深圳十大观念》后感觉“既亲切又震撼”,亲切的是书中有些观念是自己多年前就熟知的,有些观念则正在被昆明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着。

就深圳十大观念举行的座谈会上,身为组织者之一的胡洪侠听着各方评价这些观念“意义之重大”,“听得都懵了”。

用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的话来说,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过程,“不是传统的那种忆苦思甜”,“不是几个秀才编出来的”,而是“人民很熟悉的话语”,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胡洪侠记得,座谈会上的学者评价道:“这个评选过程本身,就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些观念不是几个学者关起门来就可以想出来、写出来的。这些观念是深圳的历史发展所塑造的,是深圳发展的一部分,是深圳历史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在座谈会上说。

而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周为民则认为,“现在的中国,是在改革开放所开辟的这样一条生路上继续前进,还是向旧体制倒退,甚至向‘文革’倒退,重新回到一条死路上去,正处在一个非常紧要、严重的历史的关节点”,深圳十大观念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这个问题,“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次积极的呼应”。

赞许之余,人们也没有回避对于深圳十大观念评选的批评。

“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一个缺憾,就是在十大观念中,与政治文明建设相应的观念没有收录进来。”人民日报社原评论员马立诚说,比如第25条候选观念“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直到现在,夏有为还常常接到投诉电话,“说怎么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是不是有黑幕”。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孺子牛、拓荒牛”的观念,有些老同志认为,当年两万多基建工程兵和老一辈来深圳拓荒者的精神没有反映出来。

还有人打电话来直截了当地指出:“深圳也应该列出一些不那么正面的东西在里头,反映真实的状况。”而网友也会不满地批评:“评选只是在歌功颂德,没有记录历史的教训。”

不过这样尖锐的批评,对夏有为来说却是乐得接纳的一手资料。因为每次他和同事去市里开会,领导都会敲打着桌子说:“给我提一点尖锐的声音出来,你们提的还不够尖锐。”

“他们希望看到有人在讨论深圳,无论怎样都行,唱衰都行,只要中肯就行。”夏有为说。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馒头哥”割肝救女感动天津  家人今日团聚

京城气温创新低

2016贵州年货节暨特色商品展开幕

第14届红牛单板滑雪公开赛落幕

精彩热图

海南:比基尼美女三亚浪浪浪水公园水中打麻将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月1日—8日

郑州一医院遭强拆 医生病人差点被埋

沪深300指数大跌7% A股再度提前收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