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藏区学生免费职业教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012-05-08 16:47:41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特殊学生的特殊困难

第一次来学校,学校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地县里更是派了专车把这些藏区的孩子送来。床单、被子、枕头、洗漱用品、校服、教科书,一切都是崭新;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一切都是免费。可是环境毕竟是陌生的,突然间从偏远的家乡来到这熙熙攘攘的大城市,学生们很不习惯,遇到不少问题。

藏区学生免费职业教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图表 2成工职校领导到学生寝室看望"9+3"学生

最直接的问题是语言,多数藏区来的学生汉语都不好,甚至有部分学生“一句汉化都不懂。”最主要的问题则来自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方面。“洗澡的地方带着去,他们还不大愿意洗。”匡老师说,这些学生以前上课很晚,在草原上睡惯了,起不来。这些学生还有两个特点:喜欢留长发,不喜欢穿校服。班主任没办法,只好自己出钱请理发师来一批一批地理发。“我昨前天才请了理发师来,理了十几个。”匡老师说。

因为不善于计划,有些学生没几天就把学校免费的伙食补贴吃完了。学生们听说是免费教育,所以身上都没带什么钱,老师们只能先自己垫着。“每个老师都贴了上千块钱,”王健说。

另外,由于藏区来的学生大多豪爽直率,因此常常不懂得克制情绪,一不小心就可能大打出手。“刚入校那一年,留校察看的学生,我们班就有8个。”曾宪庆老师说。

飞出高山峡谷的雄鹰

尽管有那么多的困难和问题,经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这批学生终于成长了起来。按照“五个一”的培养目标,这些“9+3”学生不仅学到了“一生能体面生活的本领”,同时还习得了“一口清楚的普通话、一手端正的中文字、一副得体的仪容”,养成了“一种受人喜爱的性格。”在第七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该校“9+3”学生荣获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上也获得1金1铜的好成绩。

“9+3”学生扎西,在放暑假回(甘孜州)巴腾的路上,客车坏了。司机鼓捣了半天也没修好,一车人着急得不得了,他一上去,利用自己刚学到的汽车修理知识,很快就把车修好了。扎西目前已经在一汽大众顶岗实习。

曾经考上大学,却因家境贫困而未能如愿就读的藏族学生洛桑降措,因为“9+3”政策,重新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他终于如愿成为“一直不畏风雨的雄鹰”,飞出了甘孜州的高山峡谷。帅气而阳光的洛桑,不仅当选为“校园文明标兵”、学生会纪检部干部,而且还是“校园十佳歌手”,他的一首《卓玛》唱响了整个校园,被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卓玛王子”。中宣部的《时事报道》杂志去年曾在卷首写了《一个藏族男孩与党的故事》,就是写的他。而他自己也发表了《有了平台,成功靠自己》和《我的梦从这里起飞》等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洛桑的班主任曾宪庆感慨,这些孩子不单是技能上增长了,更重要的是眼界开阔了,为人处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洛桑)以前连计算机都没见过,现在什么软件都会用,我那年生日,他用他们藏族的那个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做了个Flash,当作生日礼物送给我,我非常感动。”曾宪庆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

每一个成才的学生背后,总离不开一群默默耕耘的老师。曾宪庆老师,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曾爸爸”。学生朗色的父亲,虽然连汉字都不会写,却请人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朗色来自甘孜州道孚县的一个藏彝结合家庭,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乡打工,来成工职校读书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可刚来不久,她的身份证和钱包就丢了,她急得直掉眼泪,这时候,是曾老师帮助妥善解决了困难;甲流来袭,班上十几个同学病倒,曾老师学校医院两头跑,累得汗水直流,却始终带着慈祥的笑。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精彩热图

全球各地"彪悍"成人礼仪式

国外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