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知己学生讲述“离开雷锋的日子”
“雷锋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肯帮助人,二是对待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王佩玲被分到长沙的一间工厂,在厂里有名的“肯出力”,也是有名的“犟脾气”。电工班和车工班吵架,她站在中间“讲公道”,劝了这个劝那个。
同事反过来跟她吵:“昨天你帮我,今天怎么又帮他?”
王佩玲说:“我帮理不帮亲。”
结果两边人都得罪了,领导也嫌她管闲事,王佩玲一肚子委屈。后来她调到新单位,从坐办公室的会计转成流水线上的工人,可犟脾气仍然不改。谁的质量不好,她当面指出来,质检马马虎虎过去的事,她揪住不放。
王佩玲知道这样“讨人嫌”,可她就是改不了。一辈子为此吃尽了委屈,如今回忆起来还忍不住流泪。
“如果雷锋在,他一定不会让我这样。”她揉着眼睛,忽然说。
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个阳光灿烂的青年,一直是她心里最闪光的记忆和安慰。有时候,她会呆呆地坐着,对着雷锋的照片出好一阵子神。
丈夫见不得她总对着照片发愣,把照片都撕了,直到后来,才慢慢地理解了她内心的那份感情,还陪她一起去抚顺的雷锋墓地祭拜。
如今,丈夫也走了。她的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了。如今她的世界,有着清静的空间,还有那个纯真淡远的回忆。
记者佟希文:他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
佟希文并不认为自己是“第一个报道雷锋的人”。
“那么,说您是‘第一个把雷锋事迹报向全国’的人,可以吗?”
“……这倒可以。”佟希文想了一下,“我、老李、赵志华、张峻,我们一起。”
1960年,佟希文作为派遣军官,和同事李健羽一起担任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军事记者。
“那年秋天,军区的《前进报》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工程兵部队的雷锋为正遭受洪灾的辽阳市捐了100元钱,地方群众非常感动,说战士一个月津贴才6元钱,心意我们领了,钱不能要。”
当年的100元不啻一笔巨款,佟希文那时己是副营职军官,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钱。他和李健羽对这个“雷锋”很感兴趣,就前往军区工程兵部,找到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这才知道,原来雷锋早就是工程兵的“节约标兵”和“忆苦思甜”典型了。
“王寄语说:‘我就一句话,雷锋这个孩子,你们见了,谈几句,就会喜欢他。’”
奇特的介绍让佟希文很是好奇,听说雷锋这几天就在沈阳几所大专院校做忆苦思甜报告,他们决定,先悄悄去听一听。就这样,他们来到沈阳师范学院礼堂。
雷锋说话带湖南口音,语速很快,很有激情。“他讲为了当兵一夜不睡觉,猛吃饭、踮着脚量身高,台底下一阵阵的笑、鼓掌;他讲到旧社会自己父母、兄弟都惨死了,台底下一阵阵的抽泣,有同学哭得呜呜的。”雷锋讲入伍后自己的努力,讲党对自己的培养……听到动情处,大学生踩到椅子上喊起来:“向雷锋学习!”
报告会后第二天,佟希文他们去沈阳军区的招待所找到雷锋。“他一身军装干干净净,脸红扑扑的,看我们穿着军装,规规矩矩地给我们敬礼,一边让座,一边找杯子倒水,暖水瓶空了,又麻利地张罗去打水。”佟希文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很机灵、会做事的小战士”。
“交谈中,我们觉得这个人思想很开阔,不像一般刚入伍才10个月的青年,从他谈吐里可以看出来,他平时一定很重视学习,看了很多报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