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知己学生讲述“离开雷锋的日子”
在乔安山心里,雷锋从未离开。
“如果不是雷锋,我当不了这个兵。”记忆飞到60多年前,那时,乔安山和雷锋都在鞍钢当工人。
“我们当时工资48元,而且来年马上就要涨工资了,想都没想参军的事,但雷锋找我说,当兵保卫祖国,扛枪站岗。我也觉得挺神圣的,就报了名。稀里糊涂,还真就选上了。”
来到部队,雷锋和乔安山又分在同一个汽车班。为让乔安山识字,雷锋花了不少心思,有空就教,还给他买书、买笔、买本子。“可是我浑,烟瘾上来,把本子撕开卷烟抽了。雷锋知道了,也没骂我,又上服务社给我买了一本。”
在乔安山的记忆里,雷锋从没发过火,“永远乐呵呵的”。他比自己大一岁,虽然个子矮小,但乔安山诚心管他叫大哥。“渐渐地,我也能读报纸了,后来连小说也能看了。”
痛苦的事发生在1962年8月15日。虽然组织上认定那是一起“意外事故”,“乔安山没有直接责任”,但“撞死雷锋”的包袱仍旧重重地压在乔安山的心头。他退伍后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过往的一切都被深深埋藏起来,除了一条:
“我得像大哥那样做事、做人。”
他送迷路孩子回家,照顾孤寡老人,献血、捐款、劝架、救火、抓小偷……他以忘我的热情做好事,帮助人,是赎罪,是信仰,也是追随。
一路荆棘。他救人,反而被人讹上,事主吵到单位来索要医疗费。单位领导开会就说:“别像乔安山,愣充什么英雄,单位本来就困难,又找个爹……”
乔安山百口莫辩,“哭都没眼泪”。直到真正的肇事者被找到,乔安山洗脱嫌疑,仍然有风言风语袭来。
乔安山不管,事情刚过,他又因为救一个小女孩,“挨了一顿胖揍”。
“但是我觉得我应该这么做,不管你们吹什么冷风说什么话,我学雷锋没错。”受的委屈多了,乔安山跑到雷锋墓前,一坐半天,“大哥,如果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做?”
199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王兴东要为他写剧本。“我不同意,我说你去找别的战友。结果越唠越话不投机。”
王兴东最后发火了:“对,我不该来,你不配做雷锋的战友。现在社会上多么需要雷锋精神,你还躲着藏着,你为什么不站出来?”
乔安山哭了,他最终想明白:“如果还躲着藏着,就真对不起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