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圈:巧借东风三年亮翅
让百里荒变成山楂林
记者:鄂西圈如何走出一条新路,避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被破坏和污染?
徐新桥:环境是鄂西圈的资本和优势。为了确保这个生命线,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规划指导和政策控制。早在3年前鄂西圈总体规划和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的时候,当时的省长李鸿忠同志就指示要求,一定要运用后现代理念,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的一系列规划和各地的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这个要求。按照省政府安排,省发改委制定了鄂西圈总体规划,设立了生态环保专篇。省住建厅、林业厅、环保厅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生态专项规划。省发改委、环保厅、住建厅、旅游局、林业厅、交通厅等省直六个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然后是重点旅游区开发的“环保文化”理念的引入。对十大旅游区的策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省政府拿出3000万元资助各地开展国际招标,力图运用最新的理念打造鄂西圈永无落日的旅游王国,自然环保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给你讲这么一个插曲:国内某个一流的设计单位开展神农架的旅游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时,发现其设计的一些听起来十分美妙的旅游方案,将造成大九湖高山湿地的破坏,票决便没有通过该规划。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严格保护环境,需要运用切实的制度约束,更需要运用高超的智慧。大开发需要大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从“保护”到“利用”还要再进入到“发展”的层级,就像宜昌百里荒的“山楂树”从1棵变成10001棵那样。为此,我们需要将先进文化融合到生态之中,将可持续的生态文化植入旅游,加强开发全过程的精心指导。
三是具体建设项目的环评把关。对于建设项目的选取和核准备案,鄂西圈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均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评审,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各级发改和战略规划系统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组织规划专篇控制、项目环评把关和有关部门的严密监督。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鄂西圈公众服务网络平台,网上环保监督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四是支持环保建设项目。省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等部门优先安排鄂西圈的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并在神农架等地启动生态补偿试点。总之,一定要实现鄂西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来源: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记者陈道林 通讯员冯开春)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