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圈:巧借东风三年亮翅

从说头、看头,到玩头、赚头
记者:鄂西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在制约鄂西圈的发展,如何化解?
徐新桥:定性目标,无疑是生态优良,文化繁荣,旅游兴旺,关联产业初具雏形。省政府领导原则同意的鄂西圈“十二五”规划明确,将鄂西圈打造成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 30 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促进鄂西圈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定量目标,通过建设十大旅游区、实施五个“1”工程,着力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圈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路子。力争到2015年,圈域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的4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鄂西圈GDP比重达到5%以上;实现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4亿人次,旅游年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相当于鄂西圈GDP的12%,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圈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圈域森林覆盖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等诸多指标加以控制,有些与国家一样按指令性指标控制。
上面说的五个“1”工程,指的是:1个旅游交通骨干网络;1条国家级风景大道;1台国家级文化精品大戏;1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核心景区;1个鄂西圈公众服务网络平台。
关于鄂西圈的制约因素,一是人才制约,人口素质与国际化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发展需要诸多高、中级管理人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层面,急需提升人才的素质,不仅适应更要指导和管理大局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和省旅游局、省鄂西圈投资公司已经多次举办培训,并广招贤良,还与省委组织部、省外国专家局组织专班赴澳大利亚考察培训。省政府也专题研究了利用大学成立旅游研究院的事宜。对于执行和操作层面的人才,像三峡大学这样的大专院校,还有职业技术院校,也都得到省教育厅和发改委的支持,扩大定向人才培养。二是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主要是涉及跨行政区的资源整合协同,还不能建立一个自组织机制,充分利用各方优势,避免趋同与拆台,实现共享多赢。因此,我们正在从清江画廊和大洪山这两个景区入手,试图通过政府引导的市场机制闯出一条可行路径。三是文化事业做成文化产业缺乏可具经营性的创意,以吸引战略投资人。鄂西圈文化有说头,有看头,还要有玩头,有赚头,这后面两个头,就是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一方面在面上组织专家和招标设计单位策划规划,还将打算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网络招取智慧,另外一方面,在点上,鼓励先行者高水平示范,如武当太极湖集团与美国的合作,我们将鼓励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带动鄂西圈的文化产业做起来。以上讲的都是内部制约,我们还面临外部挑战。比如,圈外地区快速发展阻碍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鄂西圈的流动,鄂西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严峻挑战,圈外地区整合资源发展旅游业步伐之快、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给鄂西圈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强大压逼之势,鄂西圈面临着旅游市场空间被挤压的严峻挑战。但是我相信,竞争是好事,是动力之源,合作是空间,是双赢多赢之举。我们可以与重庆、湖南、陕西、河南等地在良性竞争的同时友好合作。目前,省政府带领我们已经与重庆轮流成功举办了两届国家三峡旅游节等,就是新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