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两型”撬动湖南生活方式之变实现了最大的民生。
湘江之畔,飘动着一条长达160公里的玉带,那是沿岸城市共建的湘江风光带。漫步风光带株洲段,春花绚烂,绿木葱茏,诗意盎然,当地人说:“湘江边处处都能拍婚纱照。” “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实际打造的是老百姓的幸福感。湖南试点“两型”社会建设的“答案”告诉人们:“两型”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要把建“两型”的成效写在老百姓笑脸上的社会;“湖南决不搞‘两型’的牛市、民生的熊市。”“两型”是最大的民生,建“两型”就是惠民生。从温饱步入小康,人民群众越来越渴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吃到放心食品、住上实惠安全的住房、生活在优美环境,土地节约了,农民富裕了,这与“两型社会”的题中之义高度契合。在建“两型”中,衡阳市经济就实现了大步攀升,财政增幅全省第一,并将财政的60%用于民生投入,大胆创新社会管理。市委书记张文雄说:“搞建设的钱怎么比都是‘大钱,花起来要小气;惠民生的钱怎么比都是‘小钱,花起来要大气。”多么令人感奋!两型建设中的岳阳人告诉我们:“两型”建设不是为了“两型”,而是为了人,要把“两型”与改善民生对接起来。“两型”阳光不仅温暖着民生,也更新着生活方式。长沙所有宾馆的房间均不免费提供一次性牙具、洗发水、拖鞋等“七小件”。“这么做每月减掉一次性日用品消耗20万套件,全年可节约资金上千万元,固体垃圾也少了,有什么不好?”长沙市发放过的《两型生活市民手册》,十分抢手。上班不“挂QQ”,下班拔电脑插头,每天至少可节电1度;冰箱及时除霜,一年能节电184度……《手册》成了很多湖南人的生活和消费指南。一宗宗、一件件,都在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告诉人们:“两型”建设撬动了湖南生活方式之变,实现了最大的民生。
“绿色湖南”是人民幸福所依,“两型”撬动湖南管理方式之变带来了绿意昂然的“春天”
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是春天的本色,是人民幸福的源泉。“两型”撬动湖南管理方式之变,使绿色制度护航绿色发展,为“绿色湖南”的实现,吹来了东风。曾是全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湘江,经湖南近年斥资595亿元力推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关、退、停、限1000多家污染企业,使“母亲河”走出梦魇,重现“漫江碧透”。
这里,环境资源像股票一样被买卖:企业想争取更多的排污量,就要从别人手里买指标,也可以将自家省下的排污量卖给其他企业。“多排污就得多花钱”,湖南用市场的巨手引导着节能减排,从而实现了治污减排从被动转为主动。当两型建设渐行渐深,湖南探索出三大机制,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挡住污染的,淘汰落后的,奖励先进的,让资源环境更“佳”;形成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机制,既讲供求关系,更讲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让资源环境更“贵”;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与问责机制,一旦造成污染,“企业摘牌子、老板戴铐子”,官员也要“摘帽子”;资源、生态等“两型”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分量不断加码,让资源环境更“重”。立足“两型”,湖南先后出台12个改革方案、10个两型标准,一项项首开先河的法规制度精彩亮相:第一个为“两型”进行地方立法;第一个试点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第一个出台地方性行政程序规定;第一个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推动“两型管理”,建设“法治湖南”,让政府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从而实现了从市场的自发到改革的自觉,把没有先例可循的“两型”试点建设,搞得风生水起;通过建立健全创新绿色制度体系和有关的体制机制,转变管理思维,使贯穿建“两型”过程的利益调整过程得到最好调整,促进了绿色发展,从根本上消解了“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障碍,使地方和企业要转、真转、持续转,使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执政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无处不画卷。正是“四化两型”的号角声声清越,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这四张新名片才灼灼闪光、振奋人心。率先建设好“两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社会和谐可持续、人民幸福可持续,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湖南在“十二五”重任压肩,光荣又值得期待。相信有湖南人天生流淌着的敢为人先的血液,有岳阳楼上“先忧后乐”的壮丽情怀,有橘子洲头“中流击水”的无限豪迈,有韶山冲下“湖湘精神”迸发出的时代光彩,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只要全省上下、湖南内外同心协力,只争朝夕,始终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由民做主“主沉浮”,就一定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必再“问苍茫大地”,湖南必将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时代。
来源:新华廉政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