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建设,湖南要撬动整个湘江流域崛起,从而影响全省的发展,就需有同一个支点,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协力共建,出效果、出人才,创造奇迹。省长徐守盛说:“‘两型绝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目标,随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它必将引起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巨变。”这,就回答了这个支点是什么的问题。三湘大地,翠峦林立,河湖密布,是个“会呼吸的地方”,森林覆盖率5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生态就是生产力,湖南有这个条件。以建“两型”引领转方式,把建“两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方式在湖南的具体化,为全国闯出一条新路,这是湖南的机会与担当,也是对湖南的信任与希望,这更是对“敢为人先、先忧后乐”的湖湘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与真实检验。近年来,湖南GDP跻身“万亿俱乐部”,跃升全国前十,但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均水平低,综合竞争力不强,还处在负重爬坡、后发赶超的节点。其实“两型”也是两难,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的纠结何解?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并且只有发展,往往也才能廓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思路决定出路,省情决定决策,决策决定成败。在湖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天平已严重倾斜。一边是资源消耗偏多,湖南65%以上是重化工业,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边是资源禀赋偏少,湖南缺煤、少气、无油,人均耕地仅0.9亩。如果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修复”的老路,资源承受不起,环境容纳不下,发展不可持续,群众也不答应。多位省领导表示:“现在不转,总量越大,转的难度越大,付出的代价越大。建‘两型,我们比东部更紧迫。”辩证地看,建“两型”与谋发展并不矛盾。“速度论”与“无为论”都不完全正确,搞“两型”会捆住发展手脚,为了大步向前,牺牲点环境也值得;或“环境经不起折腾,还不如守着青山绿水自在”的论调,都不是“两型社会”,都不是科学可持续发展,都会弊大于利。“两型”不是说不要发展,更不能停下来搞“两型”;发展不以青山绿水为代价,才是真正的发展。动态地看,建“两型”恰恰可以促进发展。“两型”试点以来,长沙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河流断面三类水率100%,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100%就是有力的证明。
“金字招牌,政策红利!”、“建‘两型可能会暂时减少一点GDP,但长沙环境美了,加上房价稳、物价相对低,已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资金、技术、人才源源涌入,不仅速度没降下来,而且发展得更快更好,”陈润儿算出的一本明白账告诉人们: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才能取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双赢,并带动全省各地各项事业加速发展;才能有利于后发者超越。省委政研室主任贺安杰说:“湖南在传统领域较落后,要赶上去很难,但在绿色领域,湖南跟沿海省份基本在同一起跑线,青山秀水正是湖南最大的优势和财富、最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世界500强企业对湖南的‘四化两型很向往。一个‘绿色湖南’,完全可以实现反超。”湖南试点“两型社会”建设的可喜成效已经说明:“两型社会”建设,是完成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双重任务的突破口,是破解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矛盾的金钥匙。以事实说话,按成效证明,这样的结果足以取信于民、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