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在生产环节得到了保障,但能否足量地进京摆上市民餐桌呢?
王淑华是玉泉路粮油市场的商户,做了十几年的粮食批发生意,前段时间去河南收购农民手中的玉米,根本就收不上来,没有人卖。“过去大批货往市场进,现在是一点一点进,收不上来货。”王淑华有点发愁,“现在粮食特别不好收,很多农民就放在手里,不着急往外卖。”
有专家告诉记者,农民现在并不着急卖农产品。过去农民种地,庄稼一旦收获希望马上卖出去,拿到钱赶紧买种子肥料为下茬播种做准备。现在农村有小额贷款,农民不愁资金问题,辛苦种了一年,农民也等着涨价,“他们对涨价都有心理预期,所以不着急卖”。王淑华说,过去粮商和市场大户都知道多进货,然后等着高价再往外卖。现在的情况是,“农民也不着急卖了,大家都知道囤货了”。
之纵深 CPI连创新高,物价普遍上涨。政府部门表示必要时进行临时价格干预,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这一政策,民间如何看待?地方试水效果如何?现实操作层面的两难又体现在哪里?近日,本报采访相关各方,并将其观点逐一呈现。 本报记者张然
有没有限价需求?
低收入群体的期待
买菜小车嘎吱嘎吱的声音,在中午喧闹的菜市场里走近了才听得见,小车的主人是冯大爷,里面放的全是白菜。
昨天,坐了5站地公交车,80多岁的冯大爷赶到左家庄附近一农贸市场买菜。老人退休在家,儿子、儿媳下岗后在打零工,孙子正上大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些紧巴”。
冯大爷说,超市菜价要比早市贵五毛到一块钱。所以,他跟老街坊结伴到早市买菜。
临近中午,冯大爷把一溜摊点的西红柿都转了一遍后,小声告诉记者,再过一会儿早市结束了,剩下软了的、小的西红柿可以“撮堆儿”卖,一块钱能买一小堆儿。
两周前,菜价普遍涨到了最高峰。这直接反映到了冯大爷家的饭桌上。冯大爷说,西红柿、黄瓜、菜花还有一些绿叶菜等,都属于吃不起的“细菜”,而一棵大白菜,够一家人吃两天。
农贸市场上,2.5元/斤的土豆堆满了摊位。热情的菜商告诉冯大爷,新发地批发价也要2.3元/斤,现在已是赔本赚吆喝。可记者前晚在新发地市场了解到,土豆的批发价只有1.3元左右。
仅仅一毛钱的物价涨落都会影响中低收入家庭,他们对政府限价有着朴素的期待——冯大爷说,“政府应好好管管这些商户”。
有没有成功样本?
福州试水喜忧参半
这样的期待,在福州已化为现实。
早在国十六条出台的前10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福州率先打响“蔬菜价格保卫战”。
福州市规定,对市民购买量相对较多的大白菜等蔬菜实施为期两个月的“销售指导价”,每种蔬菜分别规定最高上限,比市场价便宜将近一半。
限价规定一出,令起价落,引来了市民的一片赞誉声。但问题随之而来,批发市场收购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价补贴谁来承担?诸多中间环节中的补贴对象如何选择?一路下跌的菜价对菜农的影响如何消除……
有评论随即称,行政干预会降低市场效率,如同一针抗生素,扎下去立马见效,但长期服用将会导致整个经济“骨质疏松”。
更有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是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
有哪些现实困难?
干预措施难落地
争论的背后,实施者其实面临着更大的窘境。
“这是个新挑战。”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说,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实现了市场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政府能够控制或者影响的,只是一些国有企业。对其他企业进行行政价格干预,缺乏手段和渠道——没有抓手的调控,实践中非常困难。
此外,临时价格干预政策剑指不合理涨价,但什么是不合理涨价?
1.3元的土豆运输几公里,摇身一变成了2.5元——信息不对称,老百姓可能会被商贩忽悠,“可政府必须心里有一本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主要产品的真实成本不明晰。
采访中,赵弘抛出一系列问题:要不要干预?干预的对象是谁?干预的具体方式是什么?何时进行干预?干预下的最终价格如何确定?
目前来看,除了要不要干预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结论外,其他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
国家发改委网站日前刊发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强调,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有法律依据。即使在必要时采取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不会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权,不会影响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同时,这种干预措施也只是暂时性、辅助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