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舰知识:高速双体船——未来海战新宠

[ 2006-04-06 14:51 ]

 

HSV-2

环球在线消息:随着冷战结束和前苏联强大远洋舰队的解体,美国海军在全球水面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威胁。进入21世纪,曾经纵横全球、叱咤风云的美国海军在日渐深入的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发现,与他们那些巨大且昂贵的海上作战平台相比,在局部战争中与其对垒的往往并不是正宗大牌的海军舰队,而是众多“散兵游勇”、打了就跑的普通船只。

的确,自1960年越南战争以后,除了应对少量小规模冲突以外,美国海军至今还没有直接面临对抗近岸威胁。但是,正所谓尺有所短,从90年代海湾战争开始,美国舰队所有的作战海域已经是礁石和浅滩等恶劣水域环境的敌方近海,大型舰船无法靠近,不确定的危险剧增。

那些停留在领海内的弱小海军利用各类反舰导弹、岸基作战飞机及电子战装备,借助浅海复杂的海况做掩护,向远道而来的现代化战舰群发起变化多端的“海上游击战”,从而给正规舰队构成极大威胁。同时也使美国海军引领世界海军发展潮流的先进理论——“从海上……到前沿”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海军开始及时调整近海作战对策,欲使近海作战高技术化,试图凭藉技术优势打垮对方。一时间,新的海战理论、新的技术体制、新的武器装备纷纷登台亮相,高速双体船就是这种思维演化的产物。

·军事需求推动了双体船的产生发与发展

所谓双体船,就是将两个单船体横向固联在一起所构成的船。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船体固连在一起构成三体船或多体船。目前建造和使用的基本为双体船,三体船或多体船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现代高性能双体船主要包括有小水线面双体船、穿浪双体船、高速双体船与复合型双体船等四大类。不过,这种划分并不绝对,随着新材料技术及新船舶建造工艺的发展,以上四种船型在技术上已逐步相互融合。其中,高速双体船是双体船中速度较高的一类,也是当今双体船中发展较快的一种,从外形上看,高速双体船由两个瘦长型的单体船组成,单体船内设置有动力装置等设备,单体船上部则用甲板桥相连接,甲板桥上部可安置上层建筑,内设客舱等设施。

人类最早使用双体船是由于发现将两艘船横向连结在一起时,在海上可承受较大风浪而不易翻船。后来又发现,与同吨位的船比较,双体船的总宽度较大,因而往往有更大的甲板面积和舱室面积,尤其适合装载那些体积很大而重量不大的低密度货物,具有很高的运输效率。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们对水面舰船规律认识的加深,发现将单一船体分成两个,可以使每个船体更瘦长,从而有可能减小船的兴波阻力,尤其在高速行驶时,兴波阻力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从而诞生了近代双体船。

与其他许多新技术的发展历程类似,冷战时期海上军事斗争的需要促进了双体船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海军为对付大洋深处的前苏联核潜艇,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在复杂海情下既具有较高航速、又能稳定航行、并能有效地使用声纳的新型舰艇,从而将双体船作为高性能船型列入研究计画。1973年,美国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船“凯玛利诺”号。该船排水量为220吨,船长27米,宽14米。在建成后的两年里,它经历了各种试验,包括直升机的起降试验,充分显示出了优良的性能。接着,美国又先后建造了两艘试验艇,主要用于探讨发展大型双体舰艇的可行性。继美国之后,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对双体船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开发这种新船型进行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技术的探索。

世界上最先制造出双体船的是美国,但让它在军事领域“扬名”的却是澳大利亚海军。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海军就已开始重视双体船的研制,并于1973年率先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小型双体船“凯玛利诺”号。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双体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日本建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水线面双体船——3000吨级海上作业试验船“海洋”号。1991年,美国也建成了3400吨级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胜利”级。这为今后发展更大吨位的小水线面双体船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参与双体船的研制。英国、德国、荷兰、挪威、芬兰、韩国、丹麦、瑞典、俄罗斯等国也都提出了建造计画和设计方案,世界上正在掀起竞相发展双体船的热潮。
Page: 12345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