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滚动新闻

跳出中国看“愤青”

2009-08-24 10:44

跳出中国看“愤青”
   1月20日,奥巴马就职典礼日,两名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奥巴马支持者站在华盛顿国家大草坪前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2009年4月29日,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其华盛顿的总部,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愤青”的专家研讨会,主题是---“了解中国的‘愤青’:它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参加座谈的五位嘉宾,或是一直对这个问题关注追踪的美国大学教授,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非常有名气的“中国通”斯坦利·罗森(骆思典),或者是曾对中国的“愤青”现象进行过深度报道的美国新闻人,像美国《纽约客》杂志驻京首席记者艾文·奥斯诺斯--- 他发表在2008年7月号上的长篇深度报道《愤青:中国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者》,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被有关专家、学者甚至包括中国的网民公认为是一份“较客观、有深度”的纪实评述性调查报告。

座谈会的主持人李侃如博士是老资格的中国问题专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特邀助理,而给整个座谈作开场白的,是在世界华人圈内享有盛誉的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博士。

能容纳200人左右的会场,坐得满满的,很多是来自各类媒体的记者。有关这次会议的新闻报道和深度采访,散见于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主要媒体之上。

之所以重提这次会议,是想说明,国外媒体和舆论对于中国“愤青”现象的关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份热度,随着2008年中国如同“过山车”一般的大起大伏、大悲大喜,而持续发酵升温。

2009年春,中国国内一本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一下子又把“愤青”现象推到了国际流行议题的前台。俗话讲,一人向隅,满座不欢;何况是中国这么一个想“韬光养晦”都不得机会的政经庞然大物,其“不高兴”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关注归关注,讨论归讨论,但中国的“愤青”现象,正如当下中国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一样,都是很难被归纳、被简化、被定位的。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定式的过程。从西方的思维模式和观察视角来看,中国被误解、被误读、以致被误判,几乎是必然的。虽然说真正的了解,往往是从误解开始的,但就中国的“愤青”现象而言,关键的不是西方如何误解了中国的“愤青”,而恰恰是因为有了西方的误解,才有了中国的“愤青”。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